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多数产品已经与国际价格接轨。即便不用进口价格指数,直接用本国价格指数缩减现价增加值,也可以得到总体一致的不变价增加值。
可见,由于以下两个原因,进口价格下跌,对不变价工业增加值的影响也较为有限:其一,在整体工业的中间投入中,进口品占比较低,其二,大宗商品国内、国际价格是趋同的。
中国GDP数据遭英媒质疑
3. 单缩法是GDP偏差来源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考察将现价增加值缩减为不变价增加值的具体过程。要想了解这个技术活儿,需要再次祭出生产法的核心公式:现价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基于这一公式,有两种可选的缩减方法:一是双缩法(double deflation)。不变价增加值=总产出/产出价格指数-中间投入/投入价格指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投入价格指数包括了进口货物的价格变动;而产出价格仅统计本国产品,虽然本国价格也间接受到进口价格影响,但产出价格指数总体上不反映进口产品价格变动。所以,分别缩减产出和中间投入,在理论上是较好的做法。
二是单缩法(single deflation)。不变价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产出价格指数其隐含假定是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幅度相同,相当于直接用现价增加值除以产出价格指数。在产出和投入价格走势不一致时,单缩法计算出的不变价增加值,确实无法充分反映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动。
只要中间投入品价格跌幅大于产出品,单缩法就会高估增加值。从2010年修订的《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来看,中国GDP核算采用的正是单缩法。对于工业行业而言,就是仅仅使用各行业出厂价格指数进行缩减——忽略了中间投入品价格(其中包括进口的部分)与产出价格的变动差异。这种高估确实不是人为干扰造成的,纯粹属于一个“技术原因”。
中国GDP数据遭英媒质疑
4. GDP增速仅高估大约0.5个百分点
2014年,中国工业出厂价格下降1.9%,包含进口价格变动在内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可以视为投入价格的一个近似值),从单缩法的固有缺陷可知,不变价工业增加值确实高估了。
那么高估的幅度是多少呢?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略推算:单缩法下,对中间投入进行缩减,使用工业出厂价格指数98.1,而不是工业购进价格指数97.8,由此造成不变价中间投入低估了0.3个百分点(0.3=98.1-97.8)。考虑到购进价格指数(传导不完全)可能未完全反映进口大宗商品的下跌,我们将低估程度增加至0.4个百分点。
按照1/4的增加值率,中间投入是增加值的3倍,中间投入的1%,相当于增加值的3%。则不变价中间投入低估0.4个百分点,导致不变价工业增加值大约高估了1.2个百分点(0.4×3)。
按工业占GDP比重40%来算,不变价GDP大约高估了0.48个百分点(1.2×0.4),所以GDP实际增速仅高估不到0.5个百分点,远低于凯投宏观所称的1至2个百分点。虽然高估的程度似乎没那么严重,但总归不那么令人满意。而且使用单缩法,在购销价格倒挂的年份,会造成GDP实际增速低估。这不禁会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中国不使用理论上更好的双缩法呢?在以后的文章中,笔者将从中国的统计基础入手,讲讲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