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请大家不要轻信“网红医生”,健康科普需谨慎对待

2025年07月05日 12:30:30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在当前互联网医疗科普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一些“网红医生”凭借其高人气和影响力,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相关事件的曝光,卫健委再次发出警示:公众应提高警惕,不要轻信“网红医生”的言论和建议。近年来,多位网红医生因违规行为被曝光,包括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严重扰乱了医疗科普秩序。

  2025年7月4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在回应中明确表示,将加大对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他指出,一些“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对公众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事实上,早在2021年,无锡市卫健委就曾对“网红医生”体验麻醉药事件作出回应,强调七氟烷属于国家一类管制药品,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而2024年,杭州一名女网红因抽脂手术感染去世,涉事医院被停业整改,卫健委也对相关医疗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这些案例表明,网红医生在医疗行为上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

  此外,一些网红还通过夸大自身经历或虚构病例来吸引关注,误导公众。例如,有网红律师因嫌弃新换的心脏,故意不吃抗排药,最终导致身体状况恶化,甚至威胁到身边人的安全。还有网红生吃野生菌见手青,引发中毒症状,医生警告称此类行为极易引发健康风险。这些事件再次提醒公众,健康问题不容儿戏,任何医疗行为都应建立在科学和专业的基础上。

  值得注意的是,卫健委在整治“网红医生”乱象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健康科普的规范化发展。例如,深圳卫健委通过竖屏短剧的形式,将医学知识融入娱乐内容中,既提升了公众的健康意识,也增强了科普的趣味性。这种创新方式值得推广,但前提是必须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卫健委还提醒公众,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这意味着,即使在互联网上看到“网红医生”的建议,也应以线下医生的诊断为准,避免盲目跟风。

  在当前的医疗科普环境中,公众应保持理性,不轻信“网红医生”的言论。卫健委呼吁大家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提高自身健康素养,避免因轻信虚假信息而陷入健康风险。

  健康科普是提升公众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必须建立在科学、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卫健委的警示提醒我们,面对“网红医生”的言论,应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判断,切勿盲目跟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