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高温天气持续,多地气温屡创新高,防暑降温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然而,面对高温,不少人却陷入“防暑误区”,不仅无法有效降温,反而可能引发中暑、热射病等严重健康问题。本文将结合多份权威资料,揭示当前常见的高温防暑误区,并提供科学的应对建议。
高温天气下,很多人认为只要不出门,待在室内就不会中暑。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中暑不仅与户外暴晒有关,也与室内环境密切相关。如果室内密闭、通风不良、温度高、湿度大,同样可能导致中暑。例如,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联合发布的提示指出,长时间待在密闭无风、高温高湿的室内也有可能中暑。因此,即使足不出户,也应关注室内环境的温湿度,避免长时间停留。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喝冰水、猛灌冷饮最解暑。实际上,大汗淋漓时饮用过冷的饮品,反而会刺激神经系统,导致身体调节失衡,甚至引发胃肠道不适。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疾控中心提醒,错误的防暑方式不仅无法有效降温,还可能加重身体负担。正确的做法是适量补充水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造成水中毒或脱水。
此外,很多人在高温天气下喜欢洗冷水澡,认为这样可以快速降温。然而,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夏季人体出汗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突然冲冷水澡会使毛孔迅速闭合,导致体内热量无法散发,反而可能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专家建议,应选择温水淋浴,帮助身体逐渐适应温度变化,避免剧烈刺激。
对于空调的使用,也有不少误区。一些人认为,只要开足空调就能消暑,但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指出,消暑主要靠空调是不科学的。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容易导致皮肤干燥、呼吸道不适,甚至引发“空调病”。因此,建议在使用空调时,适当调节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注意增加湿度,以维持身体的舒适度。
在饮食方面,一些人认为多吃冷食冷饮可以解暑,但这种做法同样存在风险。长期食用冷食冷饮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腹泻和腹痛。专家建议,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量摄入生冷食物,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对于户外活动,很多人认为只要避开中午时段就可以安全进行。然而,专家指出,即使在上午或下午,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也可能导致中暑。因此,建议尽量避免在10点至16点之间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烈日下的剧烈运动。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佩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等,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肥胖者以及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防暑尤为重要。这些人群由于身体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中暑症状。因此,应特别注意他们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环境温度,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在高温天气下,防暑降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避免常见的误区,如误以为室内安全、误以为冷饮解暑、误以为冷水澡最舒服等。其次,要采取科学的防暑措施,如合理使用空调、保持室内通风、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等。最后,要关注身体信号,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总之,高温天气下,防暑不能只靠“经验”,更要依靠科学知识和正确的方法。只有做到科学防暑,才能真正保障身体健康,平安度夏。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