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专题-娱乐-社会-图片-问吧

主页>娱乐生活>娱乐要闻>

陈冠希列传和最牛作文都是奇笔(图)

来源: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9-06-26 10:42:05

  太史公曰:"中国自兴盛后,奇事纷呈,惊世骇俗者甚众,然黄暴若冠西者,未之有也!奈何冠希之生不逢国,设投身东瀛,安知不可为倭国宰辅乎?(部分不当语句删节)
  

     如果说以上古文娱乐版还是供人消遣的谈兹的话,高中生的古体诗更见后生可畏的功夫——90年后写流畅文言更是鲜见和新奇,因为他们的成长和教育环境更是远离古诗文教育年代。古诗歌由于韵律和体例要求,写作更难,短时间命题写就更是罕见。该文虽然部分语句有模仿痕迹,但整篇布局谋划设计已经相当流畅自然,同样是一奇才奇篇。

     文言文虽然晦涩但很凝练,三言两语描述勾勒,形象栩栩、境界全出,阅读文言文、古典诗词,体验的是中国语言含蓄蕴藉、简约深婉之美。当代人体验文言文之美,依然是一种雅致审美。白话在于通俗易懂、浅白自然,但是因为欠缺含蓄蕴藉、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弦外之音、神外之韵传统审美,显得直白而少味道。简体字印刷不如繁体字版面有文化感也是一样的道理。古文留在千年传承的典籍中,更是现代语言的活水源头,古文可以不日常使用,但从古文汲养不可缺。阅读一段时间古文对写作影响显而易见——你更懂得炼字和惜字如金之妙,更能以精练之笔描述议论抒情。古文字功夫对造就现代文字之凝练简约有极大作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量的古文阅读形成的语感是仿写古文古诗一个条件。如今列举的两篇古文,其语感的地道无疑来自日常的阅读、背诵基础。除了语言的天分,勤奋、爱好、方法等都是古文修养打造之本。当代人熟练写就古诗文更是一种让人佩服和值得张扬提倡的文化功力,但愿多流行这样的古典诗文,像方文山的韵脚诗一样是一种文化普及

     满分作文: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未署名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作者:浩歌  责任编辑:拓荒者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