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界,39岁的德籍建筑师奥雷·舍人堪称奇才。他和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合作多年,从学徒变成搭档、朋友,2002年,他以库哈斯合伙人的身份执掌中国央视新大楼的设计与建造并一举成名。建筑之外,在中国,他还有另一个更让人关注的身份:著名影星张曼玉的男友。
谈到女友张曼玉,“对我而言,一方面她无疑是美丽的,另一方面她也是平和普通的。正是如此,我们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乐在其中。”
“来中国八年多了,我还是不会说汉语。”说这话时,39岁的德籍建筑师奥雷·舍人(Ole Scheeren)笑得有些腼腆,全然不像一位指挥数百人建造央视新大楼的总设计师。
此时的北京已是初冬,温度降至零度以下。采访当天,北京大雾,浓雾几乎吞噬了整座央视新大楼。在北京,当地百姓把这幢造型奇特的建筑称作“大裤衩”。
当记者提出要到室外拍摄时,奥雷·舍人欣然同意。他套上中长款毛呢大衣,系上蓝色围巾,大踏步走在最前面。到了一个岔路口,摄影师试图将奥雷·舍人带到事先选好的拍摄场地,但这个严谨的德国人并不“买账”,他朝一行人挥了挥手,快速穿过马路,来到高架桥交错处的一块空地。不远处,央视大楼矗立在浓雾中,摄影师不由地赞叹:“这真是绝佳的拍摄场地。”
以央视大楼为背景,摄影师开始为奥雷·舍人拍照。在过去八年多里,这座前卫而充满争议的建筑,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这位德国建筑师的人生。
2002年初,年仅31岁的奥雷·舍人以建筑奖大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合伙人的身份来到北京,执掌央视新大楼的设计与建造。5年后,在北京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时,奥雷·舍人结识了比自己年长7岁的香港演员张曼玉,两人一见如故,并一度传出婚讯。
今年3月,奥雷·舍人正式离开合作了15年的雷姆·库哈斯,自立门户,创办Büro OleScheeren建筑事务所。他的办公室就在央视大楼不远处的建外soho。
张曼玉的新男友
在中国,提及奥雷.舍人这个名字时,“张曼玉的新男友”的身份总是被排在“央视大裤衩设计者”之前。
2007年6月,奥雷·舍人在北京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时,结识了比自己大7岁的香港演员张曼玉,两人一见如故。几个月后,奥雷·舍人与张曼玉十指紧扣着出现在公众面前。
提及女友张曼玉,奥雷并不觉得避讳。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坦言:“我的生活在过去几年确实比较稳定,大的变化可能来源于我现在独立的工作,而我人生的另一个转变就是我和张曼玉的相识了。”
作为明星,张曼玉的私生活总是备受关注,几段恋情也在媒体的曝光中被放大。她曾经说:“你不能只看到自己,你必须要与人交往,也许你出名的时候很高高在上,但最终你只会很孤单。”
这一次,热恋中的张曼玉俨然成为一个普通人。她和奥雷一起出席时尚活动,饶有兴致地在北京798看艺术展览,在北京坐地铁、逛超市。有人甚至目睹张曼玉在临别时向男友大送飞吻,活泼俏皮。“对我而言,一方面她无疑是美丽的,另一方面她也是平和普通的,正是如此,我们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乐在其中。”奥雷.舍人说。
奥雷坦言,他与张曼玉有很多共同爱好,艺术、电影、文化、旅行等。“我们的朋友、工作的伙伴、闲暇的消遣都是相似的,甚至工作也会有交集。”张曼玉也曾在访问中如此评价男友:“有一个了解自己的人,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至于数次传出的婚讯,奥雷则表示:“三年多来,我们的状况一直很好。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婚姻,而是相爱相守。”
这些年,奥雷的工作重心一直都在北京,因为有了张曼玉,奥雷如今甚至把北京当成了自己的家。“北京还是我主要的家。”采访中,他笑着告诉记者。他说在北京,他总爱背着单肩包,步行上下班。“从家到办公室的路并不长,步行只要半个小时。”
奥雷说,走路是与一个城市亲密接触最好的方式。刚到北京时,奥雷.舍人饶有兴致地走遍了整条长安街,从东四环走到西四环。“这真的很长!我走了几个小时。”还有一次,奥雷.舍人拼命朝北走,朝一个方向整整走了12个小时。他想知道自己会走到哪里,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从市中心走到边郊,他感觉自己穿越了一座城市,到了从未走到过的地方。“这是了解一座城市最有意思的方法。”
我还没有过上完美的生活
B:可以说央视大楼影响了你一生的轨迹吗?
O:我生命中的将近9年时间与它息息相关。从2002年初开始着手该项目算起,迄今快9年了。现在,大楼竣工了,但我觉得它依旧相伴左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改变是持续性的,这也是它最动人之处。
B:今年3月,你离开库哈斯,自立门户,做出这个决定困难吗?
O:很难,也很容易。这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过程。在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离开的决定是各种因素综合之后的产物。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能够施展才华、创造作品。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到了某个特定的生命中的转折点,我自然而然地做出了这个抉择。
B:你认识雷姆·库哈斯已经15年了,你们之间的关系有着怎样的变化?
O: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自己还是一名少年。他对我建筑天赋的启发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他让我下定决心从事建筑,并且让我觉得自此之后建筑和我是不可分割的。
这真是一段很长时间的合作,同时也是一段成功而有趣的合作经历。而现在我到了放下过去、继续朝前看的时候了,一方面运用所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来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也使我与中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我们两个的关系很自然地有所变化。我刚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时候,只是一个学生,后来我们两个成了搭档,这个从学徒到搭档的转变过程有着本质上的飞跃。在这期间,我们一起思考、一起工作,建立了一段很深厚很绵长的友谊。
我们现在还保持着联系,而且我相信以后也会一直见面,我非常喜欢这种状态。
B:对于工作室的未来,你是怎样规划的?
O:离开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后,我接了许多工作,甚至在事务所正式宣布建立之前,就已经有很多项目找我合作。我很想与中国、亚洲有深入合作,为它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在这里的工作远没有结束,甚至还只是开始,对此我很期待。
有趣的是,我可能是第一个在中国当地直接设计的西方建筑师,许多建筑师虽然开了事务所,但仍旧在国外的家里设计中国的房屋。对我而言,文化不是一件关于出口和进口的事情,我想在这里,与这里的人相处。我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就是重要的一步,我在北京为中国内地、新加坡、中国港台做设计,而下一步就是在这里操作欧洲的项目,这颠倒了通常意义上的顺序——我们习惯了在西方为东方设计,现在则要在东方为西方设计,不是生产,而是创造,我认为这是未来的方向。
B:提到你的作品风格时,很多人都用“新鲜”来评价,你自己是如何界定的?
O:这可能是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从某种角度,我一直尽量不去定位自己的风格,因为个人风格意味着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我则始终追求创新和多变,每个项目都将根据其特定的情况来设计,例如所在的城市、大楼的类型等等。每次设计,我都会尽力抛开杂念,去思考这些不同因素所带来的设计灵感,我最大的兴趣就是设计出一幢全然不同的建筑。
B:你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O:我觉得完美生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在不断变化发展,需要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刻都付出努力,确保它的与众不同与欣欣向荣。我人生的过去几年一个大的转变就是我和张曼玉的相识。
我肯定会说,还没有过上完美的生活,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已经达到,但我现在很快乐。
B:很多时候,你们的婚期会被谈论。
O:三年半来,我们的状况一直很好。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婚姻,而是相爱相守。内容远大于形式,婚姻与否亦如此。可能社会对此会很关注,但我们两个人相信生活的本质如何更为重要。她是我愿意与其分享爱的女子,我们有很多共同爱好,艺术、电影、文化、旅行等等。这些爱好和我们的工作分别有关,不存在任何的界限,但又不是从很专业的角度出发的。生活的美好或许就在于不用严格地区分工作和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