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同步突显六大文化魅力
来源: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9-10-07 10:47:50
上周上映的国庆献礼片《建国大业》,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和反响,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它前所未有的同步突显了六大文化魅力:
一、领袖文化魅力
《建国大业》整个剧本结构集中在毛泽东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这三位后来当选为国家副主席的非中共人士的关系上,旨在再现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民主党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1948年发布“五一口号”创作——“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与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为了成立新的政府,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必须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建国大业》在角度和题材上出新,而在领袖的塑造上,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把领袖还原成一个个普通人,全景描写共和国领袖和众多政坛名人的群像。片名集毛泽东书法字体。
二、明星文化魅力
《建国大业》演员阵容可用“星光熠熠”来形容,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实力明星。除了主角张国立、唐国强,参与主演的有刘劲、刘沙、王学圻、陈坤、修宗迪、王伍福、许晴、王健、邬君梅、王冰、王鑫,而姜文、葛优、孙红雷、刘德华、陈凯歌、冯小刚、陈道明、陈宝国、尤勇、冯远征、陈好、侯勇、江珊等都将在片中友情出演,分别对位扮演重量级政治人物。有人说,172位明星集体出演一部电影的现象,只有在中国能出现,名副其实的“史上最牛的献礼片”和“看星星的大片”。
三、历史文化魅力
《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为主线,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风云岁月。其中就有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之间关系的深入描写。由于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众多,《建国大业》中的110场戏搭建70多个场景。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中共毛泽东主席应国民党蒋介石之邀毅然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举行和平谈判。毛主席在重庆与民盟主席张澜等民主党派领导人密切协商配合,共同努力推动谈判进程,使国共双方终于签订了以避免内战、在政治协商的基础上组建多党派联合政府为主要内容《双十协定》。
但是,国民党蒋介石无法放弃一党专制的独裁迷思,一方面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内战,一方面炮制召开首届国民大会的独角戏,并对民主党派大肆迫害镇压,实际撕毁了《双十协定》。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针锋相对、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的方针,开始坚决的武装反击。众多民主党派领导人纷纷采取了与中共站在一起的立场,坚决反对和抵制蒋介石独裁行径,以实际行动与国民党决裂了。
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共同斗争中,身处延安、西柏坡战争前线的毛泽东、周恩来,与身在蒋管区和香港等地的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著名民主党派领袖虽然分隔远方,但心气相通,肝胆相照。他们在为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而共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开始为如何建立一个民主的新中国而未雨绸缪思考谋划。
1948年五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宣言》,发出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此后,在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同时,一个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统一战线也不断发展壮大,大批民主人士在共产党的诚恳邀请和精心安排下,历经艰险,从蒋管区,从香港、从国外纷纷奔赴解放区……
1949年9月21日,群英荟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此后九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
四、主旋律文化魅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建国大业》以四十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建国大业》作为一部国庆60周年的献礼片推出就非常有看点,它为标志着国产主旋律影视剧脸谱化的时代宣告结束,以往我们看主旋律电影,好人坏人都是一目了然,而在《建国大业》中,饰演国民党一方的陈宝国、尤勇、刘德华、陈坤等,都是一等一的帅哥,开启了主旋律电影娱乐化的新进程,继《云水谣》将主旋律电影拍出琼瑶味之后,《建国大业》将主旋律拍出了北美电影风格,此后这类电影的娱乐化,将会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进展。
五、故事艺术魅力
《建国大业》在一些修辞上狠下功夫,有很好的故事,有温和的娱乐性,有精良的制作,还有耐人寻味的人物感情和心理的描述。
作者:毛胜川 责任编辑:拓荒者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