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范围内,自由平等应当存在于任何人与他人的关系之间,存在于老师与学生,孩子与幼儿园(学校),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教育过程中,这是教育的关键。但是,这样的理念在国内大多数家庭和教育机构中,很少被真正实践。如果一个儿童没有在情感上得到发展,比如说:他没有获得到足够的爱,内在不是自由的状态,而是被约束,或者是被控制,就不能发展为一个有自我的完整的人。因此,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CPCC)倡导大家给予孩子爱、自由和平等。
给孩子适当的爱而不是溺爱
为人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不是一味的迁就,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那会变成溺爱,而溺爱带给孩子的是一种未来潜在的,无法预知的伤害。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他就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而当你在最后不得不拒绝给他某种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把你的拒绝看作是一种反叛……当他踏入社会后,就会觉得所有的人都在反抗他……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极大失败。
怎样做到不溺爱孩子呢?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CPCC)给出以下几点意见:1、不要过分的关注孩子,应该从暗中关心他;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与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2、对于孩子的过分要求,不能任由孩子撒娇或者哭闹,一定要坚决拒绝,不能随意变卦,否则会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对于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不要立刻就满足,而是要首先告诉孩子满足他的原因。3、家庭的教育一定要一致,千万别妈妈刚拒绝了孩子的无理要求,结果爸爸却又满足了孩子;最重要的是,多和孩子在一起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
自由和平等的环境有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
随着理性的教育理念在社会的广泛传播,我们的家长应该有一个这样的意识: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首先要在妈妈的心中应该根植这个观念。尽管我是你的妈妈,你是一个孩子,但你也是你,你生命拥有自由,你的生命本身拥有爱。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CPCC)认为,孩子在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展现自己内在的东西。他们会自己去探索,他们会去了解这个社会,甚至理解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教育机构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平等,而不是过多的限制和管教。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与敏感,鼓励孩子探索的心理,面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一定要专业科学,但可以如诗如画,最好是用一种让孩子自己也要思考的回答方式来答。同时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平等地与孩子沟通。
维持孩子的自律感,告诉孩子有哪些事情不该做,为什么不该做。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制定一些安全规则,比如说孩子长时间看电视对视力不好,这就已经伤害孩子的身体了。制定规则的时候先跟孩子商量,比如说六点到七点看电视,是否可以。孩子同意后就按照这个规则实施,实施过程中可人性化一点(比如7点10分才演完就等演完再关),如果孩子哭闹,你只要安慰孩子的情绪就好,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想看电视,但是这是我们的规则,我们制定了规则就得实施,或者这样看下去会对眼睛有伤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沟通的。
只有在爱、自由和平等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得到身心的健康成长。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CPCC)倡导年轻的父母们多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陪孩子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