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如何将知识商业化?有人认为,目前“分答”平台上纯粹的利益驱动型回答,其实就是明星“割韭菜式”变现的一种方式,对知识分享并无太大价值,一如明星代言,不能等于产品销量
原题:将知识成功变为金钱
走出低谷的问答社区能走多远
法治周末记者 马树娟
“你睡了?你的问题还在为你赚钱”。
今年5月中旬,一款打出上述口号的付费语音问答APP“分答”刷屏了朋友圈。借助新奇的分成机制、良好的互动体验,“分答”吸引了众多明星、专家的入驻参与,一时间,成为了一款不时刷屏的现象级产品。
无独有偶。就在“分答”火爆朋友圈时,知识问答社区知乎旗下的一款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值乎”3.0,于6月6日上线。高考结束后,“值乎”还特意上线了“选专业”频道。
在分享经济成为市场热词的背景下,这两款产品的接连问世,以及所引发的超高关注度,使得一度处于低谷期的“知识变现“问题似乎迎来光明。
付费知识共享平台引关注
“分答”是知识技能分享平台“在行”(隶属于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旗下的付费语音问答APP,今年5月15日正式上线。在该平台上,用户可以向所有人提问。回答者可以设定自己答题的价格,然后通过语音回答该问题,语音时间被限制在60秒内。
除此之外,分答还设计了“分成”机制:回答者的语音可以被其他人“偷听”,“偷听”一次需要付费1元,每被“偷听”一次,剩余费用提问者与回答者可各分得0.5元。“偷听”的用户越多,参与提问和回答的人赚的钱就越多。
这种新颖的互动模式,吸引了王思聪、章子怡、李银河、周国平等明星、学者的入驻参与,明星的入驻也调动了普通用户的参与热情。
记者注意到,在分答平台上,用户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其中既有对某一专业领域问题的探讨,也有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还有的问题是对明星隐私的窥探。
以入驻分答平台的网络红人王思聪为例,用户的提问既包括他的投资心得,也包括他的婚恋观、对两性关系的看法等。截至6月13日,王思聪共回答了32个问题,共有75113人收听,收入25.2028万元。
其中有一个用户提问“你如何分辨女票爱你的人,还是爱你的钱?”该问题标价4999元,截至6月13日下午15:40共计被21587人“偷听”。按照“分答”的分成机制,该提问者也可以从中分得10793.5元,扣除提问所花费的4999元,该提问者还可以赚取5000余元,真的实现了“睡着了,问题还在为自己赚钱”的理想。
“分答”的火爆也吸引了资本的关注。6月8日,果壳网、“在行”创始人姬十三、“分答”项目负责人吴云飞在微信朋友圈都发布了消息,称在行&分答完成A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元。
而知乎也不甘落后。继4月初推出付费问答“值乎1.0”版本后,知乎不断迭代推新于6月6日上线了“值乎3.0”版本,其运营模式和功能设计与“分答”类似。
多因素促成知识付费分享热
目前“值乎”和“分答”相互竞争对垒,背后其实也是两家老牌知识共享社区知乎和果壳的较量。2014年底,果壳网对外宣布完成C轮2000万美元融资;2015年11月,知乎也宣布完成5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其中腾讯领投。
尽量两家社区积累有一批高素质的用户,不过如何将知识商业化,一直困扰着两家平台,曾经尝试的广告变现模式效果差强人意,难以维持平台的正常经营。
2015年,果壳网曾经推出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用户有解决特定问题的需求后,可以通过平台上付费预约该领域的专家,线下面对面约见,或者通过远程通话等方式来进行咨询交谈),知乎也推出了“知乎Live”(用户付费加入特定主题或话题群,通过群聊提问获得群主的专业解答),进行知识商业化的探路;此次推出短语音付费平台也是两家平台所做的又一种尝试。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说,自己非常看好付费知识共享平台的发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刚性市场需求,而且付费机制的引入让提供知识的人获得一定的报酬,也有助于促进其提供更高品质的知识,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付费知识共享平台之所以在今年呈现出爆发的势头,刘兴亮认为,这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不无关系——用户在小额支付上更加方便快捷;此外,近两年来分享经济持续火爆,付费知识共享平台作为分享经济的一种,也更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同。
易观新媒体分析师马世聪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分答”和“值乎”上的付费分成机制可以对内容提供者形成有效的激励。而当下用户对付费内容共享的接受度、以及语音直播技术的发展都是付费知识共享平台崛起的重要因素;“值乎”“分答”等产品的出现以及初步成功,将推动更多内容社区的出现和进化,以及对商业化的探索。
“网红”模式恐难持续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分答”目前采用的明星模式能吸引眼球、调动更多普通人参与体验,但对知识分享无价值。
“知识分享,应该是以问题为核心或以问题驱动型的,而非以明星驱动。在解答过程中,会形成明星答复、专业答复或草根答复,发问者可根据答复的价值予以赞赏,这才能促进知识分享的滚动发展。”李俊慧说。
李俊慧认为,目前“分答”平台上纯粹的利益驱动型问答,其实就是明星“割韭菜式”变现的一种方式,对知识分享并无太大价值,“一如明星代言,不能等于产品销量”。与此同时,李俊慧对这种倚重明星、大V可持续性提出疑虑。
马世聪也表示,内容共享商业模式中的稀缺资源在于分享者,他们是内容的提供者和受众的吸引因素,出于对“分答”付费分成模式的认可、对新社交互动方式的好奇,大量“网红”涌入“分答”平台,用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支撑起了“分答”目前的火爆。
不过,记者注意到,新鲜劲和热闹过后,一些明星回答问题的频率越来越低。以王思聪为例,他回答的32个问题主要集中在5月28日到5月31日之间,之后他没有再回答用户的提问。其他明星、“网红”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当然,得益于“分答”的分成机制和“偷听”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些明星的回答收益一直持续上涨。
对此,马世聪表示,平台需要考虑如何激励回答者参与,并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培养良好的社区氛围和用户粘性,以此获得市场长期竞争优势和更多商业化可能。
相对于“分答”借助明星刷脸、快速吸引用户关注的做法,马世聪认为,“值乎”的参与者多通过知乎平台导流,其用户结构、内容结构相对成熟。但总体而言,马世聪表示,目前两家平台都强调1分钟的短语音回答,对于内容质量来说,会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此外,一些网友质疑,作为知识分享、变现的平台,“分答”上八卦、两性问题泛滥,这将会影响到平台质量。不过,“分答”产品负责人吴云飞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取决于人们对于“知识”一词边界的不同理解。
“我们理解知识不仅局限于象牙塔尖的一小部分内容,其实关于人生、情感的理解在我们的概念中都属于知识的范畴,我们会捧出一批知识网红来。”吴云飞对记者说。
未经回答者许可擅自传播构成侵权
对于“分答”“值乎”这种付费知识分享平台,一些业内人士对其发展前景不甚看好的原因,还在于我国尚未形成为知识付费的市场环境。刘兴亮就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用户为知识付费的意愿还不够强烈。
其实,记者也注意到,就在王思聪等各路明星入驻“分答”后,其对于用户提问的语音回答,被个别用户整理成文字,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其他网站上传播。吴云飞对记者表示,他们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由于这种传播会影响到提问者和回答者双方的收益,平台将采取技术措施来予以防范。
那么,付费知识共享平台上回答者的语音回复是否构成作品,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用户的这种传播行为,是否会构成侵权?也颇为公众关注。
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北京百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志军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回答者在知识分享平台上所作的60秒语音回答,能够享有著作权的保护,首先需要判断该内容是不是其独创的,还是从公知领域总结出来的,或者是引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产品。
“如果是前者,则属于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保护。回答者通过语音的方式在特定平台上进行发表,其实行驶的是自己的发表权。同时他也通过平台事先设定的计酬方式,获得了因发表传播、他人使用自己作品所取得的收益。”刘志军说。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黄武双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若要获得著作权保护,表达须满足独创性要求,构成作品;而表达是否具有独创性,不取决于字数多少,简短的文字也可以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受字数所限,一分钟的表达如果只是对客观事实或个人情感的简单描述,那么基于事实不受著作权保护,以及未达到独创性的最低的标准,不构成作品。但并不需要该表达具有较高的品质,只要在形式上体现了作者个性化的判断和选择,满足最低的创造性的要求即可。”黄武双说。
对于一些“偷听者”将回答者的语音改成文字版,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行为,黄武双认为,如果一分钟语音表达不是作品,那么传播行为不侵权;“如果一分钟语音回复构成作品,用户将语音改成文字在网页上传播的行为,虽然将语音转成了文字,改变了作品的记录形式,但记录形式的转变无实质性影响,不影响行为的认定”。
刘志军也认为,将回答者的口述作品整理为文字作品在互联网或者朋友圈售卖的行为,由于未征得回答者的同意,涉嫌侵权。“回答者当时去发表和传播自己作品的时候,他默认的是在本平台内、通过提问者付费、偷听者付费分账的方式去复制发行自己的作品,他并没有许可超出这个该平台、这种计酬方式外,以其他渠道、其他方式复制发行自己的作品。”刘志军说。
两位专家均表示,如果将一分钟语音复制后在网络上传播,将侵犯回答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没有注明出处,将侵犯原来回答者的署名权。
原题:“值乎3.0”被疑抄袭“分答”
专家:商业模式相同不构成侵权
记者 马树娟
就在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APP火爆微信朋友圈时,其竞争对手网络问答社区——知乎旗下付费问答平台“值乎”3.0也正式上线。由于后者的设计思路与前者基本一致,一时间“值乎3.0”陷入了“抄袭”的舆论漩涡。
“值乎”是知乎4月份推出的一款产品,其1.0版本形态被用户称之为线上“刮刮乐”,即用户写下一段文字,其关键内容会被技术“打码”,其他用户如果想看到“打码”背后的全部信息,需要付费(1、2、5、10元不等),随后知乎又推出了“值乎”2.0版本,对功能进行了优化。
5月15日,知识技能分享平台“在行”(隶属于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旗下的“分答”APP正式上线。
6月6日,“值乎”3.0版本上线。很多用户发现,新版本的“值乎”将原先的“刮刮卡”形式换成了类似于“分答”的一分钟语音回复,整体面貌同分答非常相像,只是细节略有差异:分答上的“一元偷偷听”变更为“学习一下”;当然“分答”界面的主色调为橘色和绿色,“值乎”为深蓝色。鉴于两者的玩法和模式高度一致,有用户称之为“像素级别的相似”。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黄武双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从著作权的角度而言,有关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思路涉及到了思想与表达的区分:著作权不保护思想而保护具体表达,“分答”与“值乎”的两个软件产品的设计思路相似,即都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由名人、专业人士为用户的问题提供有偿的回答,同时,其他用户也可以有偿收听。
“这属于一种商业模式,是思想的范畴,著作权并不予以保护。但是用户界面如果是具有独创性,可以视为汇编作品,可以据此要求版权保护。”黄武双说。
黄武双认为,虽然付费共享知识产品的设计思路为“分答”所独创,但“值乎”借鉴设计思路的行为,并不构成不正当竞争。相反,黄武双认为,基于信息的自由流通,商业模式或思想上的创新,可以为他人所分享和借鉴。
北京百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志军也持相同看法。他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模式或者经营模式的相似,一般不存在侵权的问题,除非出现极端的情况。
“如果让公众误认为两个平台存在某种关联,或者是用户登录“值乎”时,误以为登录的是‘分答’,那么该案例才能获得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的突破口。”刘志军说。
法治周末记者就“值乎3.0”版本与“分答”相似一事向知乎公司发去采访函,不过截至记者发稿,对方未予以回复。
“分答”负责人吴云飞也关注到了“值乎”与“分答”相似的现象,他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好事,说明大家都认可这个市场,也愿意共同培育这个市场”。不过,吴云飞指出,一个产品发展得好不好,比拼的不单是模式,而是产品运营和团队的整体实力。
吴云飞认为,很多大V之所以愿意在“分答”玩,还在于“分答”平台提供一些别的渠道提供不了的互动感和参与感,同时,公司在内容生产方式和展现形式上都做了前所未有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