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大众
十八届五中全会还在会期中,社会各界却翘首以盼,等待着相关公报和决议的出台。人们不仅对会议关注,更有对未来五年的憧憬。大家期待在新五年里,分享到更多、更公平和更实在的发展成果。
到“十三五”末,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届时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距离上次失落冠军宝座,已然过去数百年。尽管这是令人赞叹的成就,然而,再庞大的经济体量平均到14亿人口,也未必是一个很高的数字。
作为一个整体,中国的经济总量固然可以笑傲全球,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球排名还是中间偏后。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创造和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十三五”期间,亿万人会参与把中国的经济蛋糕越做越大,但同时也要求做好“分蛋糕”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5月27日在听取华东7省市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说过,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任务之中就有一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上述问题。在一些地方,由于民生项目“烧钱”,而产业项目“赚钱”,所以主政官员往往对保障民生积极性不高,这其实是重大的误解。比如,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
同样,民生项目解决好了,对消费有着重要的刺激作用。近期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也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在欧美国家,平均消费率在70%~80%之间,这意味着中国还有2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空间。
不过,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观念与西方国家不太一样,透支消费、超前消费非常少见,这不只是文化因素的影响,还有现实的考量,那就是社会保障并不太健全。一户小康之家,如果家中有人突发重病,可能很快就会致贫、返贫,这也是我国不少地方扶贫难度加大的重要原因。
如果社会保障到位,绝大部分家庭不用太担心天灾人祸,医疗教育的大部分都由国家或社会买单,那么他们消费的意愿一定会大幅提高,全民生活水平也会水涨船高。需求端量能的放大,自然也会传导到生产端,这就会扩大生产,继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经济发展就此生生不息。
李克强总理日前也指出,实现“双中高”,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政府要在保基本、兜底线上加大力度,同时发挥好市场作用,切实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棚改、社会保障、扶贫攻坚等工作,使扩内需、抓发展与惠民生协调互动,促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十二五”以来,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在“十三五”期间,我们相信这个保障水平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在即将公布的规划建议中,会有相当多的内容反映保民生、促发展的内容。唯有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大众,中国自身的经济运行才会找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为世界经济持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