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产业报道>

李克强 欧洲旋风

来源:新浪 时间:2014-10-20 09:25:45

  德国、俄罗斯、意大利;领导人会面、粮农组织演讲、亚欧首脑会议,中国总理正在欧洲版图上,刮起新的中国风,而这背后,是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关系中合作共赢的共同需要。

  新金融记者 彭俊勇

  欧洲行:日程满满

  李克强欧洲日程表排得满满,柏林、汉堡、莫斯科、罗马、米兰,从10月9日开始,近9天时间内欧洲的多个城市,留下了中国总理的足迹。

  在出发之前的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介绍,李克强此次的行程安排是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默克尔、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梅德韦杰夫、意大利共和国总理伦齐邀请,于10月9日至15日赴德国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对意大利进行正式访问;应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意大利共和国总理伦齐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邀请,李克强总理将于10月16日至17日出席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及相关活动。

  在中国领导人的国际行程中,欧洲一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这与双方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地位和地缘政治息息相关。在此之前的6月,李克强曾经访问过英国和希腊,这次访问的重点则是德国、俄罗斯、意大利这三个欧洲重要国家,其中中德、中俄属于国家间定期政府总理磋商,出席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及相关活动。这是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后,第一次参加亚欧首脑会议。

  中德合作:高起点上寻求新发展

  10月8日,李克强启程前一天,英国《金融时报》根据国际基金组织的估计,根据购买力平价(PPP)的测算结果,2014年美国的经济规模是17.4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经济规模为17.6万亿美元,中国将在这一年超过美国。

  这样的数据,无论是看好还是低估中国经济的,多数的声音是这一数据不可思议与高估,经济总量并不代表经济质量,经济大国并不代表经济强国,中国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简单的基本共识。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新闻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家整体实力在飞速增长,世界越来越需要中国,李克强访欧,将这种经济上的被需要,再一次摆在了世人面前。

  2014年3月,中德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为中国总理再次踏上德国提供了新的背景板。“中俄接近不是新闻,中德才是。”学者孙兴杰发出了这样的评价。

  作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伙伴,德国对中国的意义不言自明。这也是自去年3月担任中国总理之后,李克强第二次访问德国。目前中国与德国之间定期的政府磋商每年固定一次,去年是德国总理到中国来,今年轮到中国总理到德国去。

  此前一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德国第四,一个是亚洲最大经济体,一个是欧洲最大,一个是快速发展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一个是稳健增长的发达国家,跨越两个大洲的合作,提供给世人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期待同德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增强战略互信,规划经贸、创新等各领域中长期合作,厚植民间友谊,推动中德关系在高起点上取得新发展。”9日下午乘专机抵达柏林泰格尔军用机场后,中国总理表示。

  随后,在第三轮中德两国政府磋商会议上,26位两国政府部长参加会议,人数之多,级别之高,在两国政府间关系上,并不多见。而在内容上,涉及工业、科技、农业、教育、环保、城镇化、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

  “欧盟国家的代表德国则和中国战略矛盾很少,战略和现实利益却非常多。德国也希望脱离美国控制,成为全球性大国,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这和中国战略目标一致。”资深财经时事评论员、《货币战争背景: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作者占豪认为,“现实利益方面,中国在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是德国发展经济对外输出工业品潜力最大的市场;而德国的技术,德国的产品,恰恰又是中国在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所需要的。中德协作,也是未来一二十年可以长期开展的。”

  而最令外界关心的是,此次德国之行,两国签署双边贸易与相互投资及技术合作协定总额为181亿美元。

  俄罗斯:19次定期会晤

  与德国相比,中俄两国总理之间的定期会晤要早得多,自1996年时任两国总理的李鹏与切尔诺梅尔金开始第一次总理定期会晤以来,至今已经是第十九次。当年4月,中俄两国元首在北京达成关于两国高层领导人交往机制化协议。随后,为落实这一协议,充分发挥中俄合作潜力,提高合作效率,双方决定建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兼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认为,定期会晤是机制化的外交方式,能够保证外交政策有战略、有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与梅德韦杰夫总理在北京举行第十八次定期会晤。两国总理签署《中俄总理第十八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并见证了20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中俄总理举行了19次定期会晤,这充分表明中俄关系的战略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方愿与俄方共同努力,充分挖掘两国合作的巨大潜力,将中俄高水平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化为更多实际合作成果,不断充实中俄关系内涵,惠及两国和两国人民,这也有利于促进地区稳定和世界经济复苏。”李克强13日在莫斯科表示。

  此前,俄罗斯经济新闻通讯社报道,2013年中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增长1.7%,达888亿美元,而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3年中俄贸易额为892.1亿美元。

  根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制定的《2020年俄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2015-2020年,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将位居世界前5名,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3万美元。

  而现在,促进贸易合作不断增量提质,加强经贸合作,实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1000亿美元目标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意大利:开胃菜

  李克强的欧洲之旅最后一站落脚在意大利,目前意大利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意大利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意两国贸易额为433亿美元。

  今年6月10日至12日,意大利总理伦齐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与李克强总理共同出席中意企业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意经贸合作论坛。两国政府发表新的《中意关于加强经济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规划和指导双边各领域合作。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涉及有关经贸、能源、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文件。

  访意期间,意大利和中国企业签署了价值80亿欧元的协议。按照协议,中国将从意大利防御巨头芬梅卡尼卡集团订购50架直升机,并为意大利能源企业国家电力公司提供贷款。意大利总理伦齐表示,这些协议只不过是“开胃菜”,未来会签署更多协议。

  “中意都是有饮食文化的国家。中国有饺子、春卷,意大利有意大利面、比萨,都闻名世界。我们双方在这个领域也可以开展第三方合作,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精神和物质食粮。”李克强在与伦齐共见记者时举了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形容彼此的优势和双方合作的潜力。

  从之前国家高层访问欧洲所签的经贸大单来看,中国与欧洲的合作主要在高铁、基础设施建设、核电以及能源等领域。

  “中欧之间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更不是输赢的零和游戏,而是能够在环保科技、清洁能源、生命科学、电动汽车、物联网等众多领域深入开展创新合作的共赢关系。在美国和俄罗斯交恶对抗之际,在日本和周边国家遇到外交困境之际,中国在亚欧的外交都如鱼得水。这次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中国不仅在经济上收获满满,由于中国出手及时和得力,在政治上也收获颇丰。”占豪认为。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人加机器人正在改变世界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