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产业报道>

旺旺老总蔡衍明:7个女人和9个孩子(图)

来源:三联《竞争力》 时间:2008-11-02 11:29:30

 

  旺旺食品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可爱的旺仔形象更是一度风靡中国,但它的主人蔡衍明却鲜为人知。

这位高中文化的台商,19岁开始经营生意,拥有湾流私人飞机,7个女人,九个孩子。

蔡衍明2008年引人关注,只因为他在旺旺上市过程中,出人意料地来了一个漂亮的大回环。他2007年将旺旺从新加坡退市,就在大家以为他准备回归私有化之时,他又突然带领旺旺奔赴港交所,不仅完成了一个200天退市上市的传奇,还将旺旺的市值从35亿美元提至51亿美元。

蔡衍明对狗情有独钟,在中国旺旺的主页上公司文化部分为数不多的几则企业故事里,两则都与“狗”有关,其中蔡衍明与宠物小狗“黑皮”的故事更被摆在突出位置。他一度将“黑皮”小狗“很自信,也很敢斗”的精神自比,以此激励自己。

公司取名旺旺则源于蔡衍明崇尚风水文化。他觉得“旺旺”的寓意良好。

江湖小子

蔡衍明不是儒商,而是充满江湖气,这恐怕与他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出身于台北富贵家庭的他,在家里排行老幺,从小就深受父亲宠爱,不爱读书,却爱当老大,他曾回忆说:“以前念书的時候,早上起來,窗户打开,楼下的人都在排队等我逃课。因为我口袋零用钱多啊!”

对蔡衍明来说,大部分知识都来自电影与街头,在父亲开设的中央戏院中,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电影,从小看到的世界便与一般人不同。对于读书,他毫无热情,他反而觉得“在街头看一年,胜过读三年书。”19岁时,蔡衍明的父亲从朋友那里接下了宜兰食品厂。因为父亲没有时间经营,蔡衍明便主动请战去厂里当起了总经理。没有文化,也没有管理知识的蔡衍明刚到厂里时,完全找不到头绪,他回忆说:“我账也看不懂,人也不认识,我又不敢问。损益表是赚是赔,我也不知道。”

虽然一时还摸不中生意的命门,但蔡衍明还是拼命想着如何挣钱。当时,宜兰食品厂是一家外销加工厂,主要生产鱼罐头。蔡衍明觉得做OEM要看别人脸色,于是决定将其转型为内销品牌,并开始生产“浪味鱿鱼丝”。 然而生意的状况却出乎蔡衍明的预料,做内销要赊账,东西卖出去却收不回来钱,一年多下来,蔡衍明赔掉一个多亿,不仅将厂里原有的资本全部赔光,还需要家族贴钱来补救。

凡事要强的蔡衍明经受不起这样的打击,更讨厌败家子的名声,为挽回自尊,蔡衍明此后性情大变,“我以前很乐观、很招摇,拜把子一大堆。从那时候开始就自动收敛,因为一个人成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失败。”

一直寻求东山再起的蔡衍明三年后终于发现机会。他观察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便盘算着从事日本米果生意。23岁的蔡衍明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厂之一的岩冢制,希望与其合作。一开始,64岁的桢计作社长对这个合作很不赞同,怕小伙子办事不牢,坏了自己的名声。

蔡衍明锲而不舍,两年后,他终于用诚心打动了桢计作。

在获得米果制造的技术输出后,蔡衍明便很快推出了旺旺产品,并迅速占据了台湾米果市场老大的地位。

感恩的蔡衍明一直将桢计作称为“旺旺之父”。

意外收获

1992年,蔡衍明在台湾的生意已经相当成功,但台湾市场的局限性太大, “不够刺激!”对于为何选中大陆,蔡衍明的回答相当中肯,“我不会英文,不去内地还去哪里?” 和其它台商不一样,蔡衍明并没有选择沿海城市,而选择了湖南。理由是旺旺投资额仅仅千万级别,在外资汇集的沿海城市,不会引起政府重视,而在湖南,旺旺作为当地第一家台资企业必定能得到许多优惠政策。另外,湖南充裕的稻米资源又使原料供应有了保证。

此后的发展印证了蔡衍明独到的眼光。

旺旺在内地的开局并不顺利。最初,蔡衍明计划通过郑州糖酒会这个窗口,向内地经销商介绍米果产品,也收到三百多份订单,但是,会后却没有经销商来交钱提货。这让蔡衍明有点措手不及,员工提议将产品运回台湾,但蔡衍明觉得这样一来会产生大量的运输成本,于是仍决定将产品在内地出售。

两个月过去了,销售仍然没有起色。眼看食品就要过保质期,情急之下,蔡衍明决定将这批产品分送给上海、南京、长沙、广州等地的同学试吃。没有想到试吃活动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旺旺食品独特的口感、漂亮的包装立即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旺旺”的名号不胫而走。

蔡衍明抓住时机,以大手笔的广告投入增加宣传力度,“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台词很快人尽皆知,可爱的旺仔贴画更是随处可见。

旺旺一炮打响,在大陆投产的当年就创收2.5亿元人民币。

狙杀对手

蔡衍明的成功,使内地的众多食品厂家看到了米果市场的巨大商机。1994年后,有两百多家规模不等的食品厂都开始进行米果生产。其后,更有同样来自台湾,实力雄厚的康师傅加入这场米果战。竞争的剧烈使得米果价格迅速下跌,由最初的1公斤50元下降至30元。蔡衍明在内地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

面对危机,蔡衍明发动了一场全面的价格狙击战,他推出了四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并一口气将米果价格骤降到1公斤5元,力度之大令人咂舌,“除根之后,才好做,”蔡衍明说道,身上的“江湖气”与“街头”尽显。

但是,价格大幅度下跌也意味着将盈利进一步压缩,这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蔡衍明拼命地扩充生产规模、盖厂房,以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但是这又涉及到一笔不小的资金。

作者:  责任编辑:拓荒者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