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调查>

蒙牛诽谤伊利涉案公司创办人曾是央视记者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10-23 11:38:46

  伊利说:蒙牛涉嫌网络攻击伊利,但不确定蒙牛和“激素门”有关。 警方说:破获了蒙牛针对伊利的诽谤案,但却对圣元只字未提。 于是,混战成了对战。

  在蒙牛被爆为幕后黑手的两天后,10月21日下午,曾被“激素门”伤得遍体鳞伤的圣元公司发了一份声明。最初,人们的确在等待圣元的立场,而现在,这份《声明》却没有引起些许波澜,更像是一段无力的独白。

  10月21日,记者再次来到蒙牛总部。丑闻并未让“中国牛”看起来有何不同,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内的蒙牛厂区美景如画,平静如常。

  总部办公大楼前草坪的一个牌子上写着:“楼里只是公司各方的协调人,并非领导。”而楼内的“协调人”却没有人愿意直面记者。只是有人给了记者一个北京的电话号码称,负责接待媒体的部门在北京。

  经过一番周折,记者拿到了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公司的总经理杨再飞的手机号,其被指在事件中仍兼任蒙牛乳业总裁助理。记者拨打杨的电话,先是无人接听,后来变成了关机状态。

  就在半天前,杨再飞还通过媒体表示,他始终只有一职,就是博思智奇的总经理。并称遵守法律、恪守职业操守是博思智奇公司一贯的原则。他本人从未要求、更不允许任何员工去做违反法律、攻击竞争对手的事情。

  然而,蒙牛乳业儿童奶负责人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赵宁、郝历平、马野等4人被正式批捕已被证实。博思公关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李友平和张明作为蒙牛相关公关项目的负责人被追逃。蒙牛与博思智奇的密切往来以及共同涉案却让杨再飞的推心置腹增添了几分苍白。

呼市同城“天然仇恨”

  蒙牛与伊利再次起纷争,这让整个乳业行业人士深感担忧,担忧两大巨头的连年攻战,会毁掉中国整个乳业行业。

  有人说,蒙牛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与伊利有着“天然仇恨”。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

  牛根生白手起家,据称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蒙牛因此诞生。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二者轮流把持国内乳业的前两把交椅,各自的营销策略也是绝对的针锋相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2005年11月,伊利集团在呼和浩特市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

  第二天蒙牛即紧急向全国各媒体发出一封名为“关于奥运的稿件”的邮件,时任蒙牛副总裁的孙先红表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曾建议伊利和蒙牛一起退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申请活动,理由是,此事花钱太多,代价太大,市委、市政府认为,同城伙伴不宜过分相争,建议两家一起退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申请活动,两家企业也共同确认了《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

  然后,伊利独家成为奥运会乳业赞助商。蒙牛表示不满。对这种说法,伊利予以否认,声称“没这回事儿”。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回答,“谁在撒谎”始终是笔“糊涂账”。有一点却很明白:那就是蒙牛的愤怒。

  “两家都不做还可以,如果一家做了,另一家肯定得跟,谁也输不起。”

伸出来的都是黑手……

  乳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目前乳业行业最不愿看到结果是有两个:一是不愿看到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国内乳业深受重击,前不久又出现“性早熟”事件,连续出现让人担心;二是最不想看到的是国内企业“窝里斗”,窝里斗不仅把圣元卷入其中,导致消费者对整个国内乳品企业不信任,不愿使用国产奶粉,这样不仅打击某一个企业,也危及整个产业。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强调,蒙牛和伊利双方争斗太多,“你整我我整你,历史恩怨掺杂其中,让乳业的竞争演变成了江湖之间的恩仇报复。结果是窝里斗,双方受损、行业受损,外资品牌乘机而入,把国内市场白白让给外资品牌。”

  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中国乳业的“糊涂账”就一本接一本,“幕后有人炒作”是当时大多数行业人士的判断。

  有乳业专家指出,中国乳品行业近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其中一方面是得益于企业的营销手法。但后来营销的立足点却慢慢走上了歪路,一是概念营销泛滥,脱离了产品本身;二是开始热衷于打击同行,刻意炒作事件,同行间的攻讦越来越多,脱离了营销本身。

  利用网络发文攻击竞争对手,已经是“旧伎俩”了,也逐渐成为食品行业惯用的伎俩。“或许以后,我们习惯一种思维,网络上伸出来的都是黑手。这样下去,不会有赢家,只会两败俱伤。”就像现在,如果此次“诬陷门”仅仅是蒙牛对伊利,圣元的“激素门”与此无关。那么,伸向圣元的黑手又是谁呢?不管是谁,肯定与中国的奶粉企业脱不了干系。

一些公关公司成网络“黑社会”

  这位人士表示,他们公关公司的客户都是国际知名企业,客户给他们的要求都很规范,其中包括绝对不能诬蔑竞争对手,绝对不能在网络论坛上发布匿名消息,如果发布消息必须具名,“一般都在公司官方博客上,都有发言人的名字。”

  这位中层人士也透露,本土企业如果想要在营销上搞点猫腻,都会找一些小的公关公司。一些公关企业之所以被称为网络“黑社会”,实在是因为其所作所为,击破了公关行业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因为你发布不良信息,别人也会找公关公司发布,这样做迟早都会揪出来,那时候你的品牌就毁掉了,何必呢?”该人士称,其实公关就是要说自己,而非他人,“树立自己的形象很重要。”(环球时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杨鹏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