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的泽野工房(Sawano Kohboh)是爵士乐界很有些名气的日本厂牌。刚过花甲之年的泽野工房的老板泽野由明,本行是经营传统木屐,因为喜欢爵士乐,多年来收藏了大量绝版黑胶碟,终于耐不住手痒,自己也开始经营起爵士唱片。1998年至今,泽野工房每年以小作坊的方式出版数款唱片,秉承Hand Made的理念,起初是制作精良的绝版盘,随后便多是泽野自己下海担任制作的新作品。一开始,泽野推出的多是CD制品,不久便同时发行出版黑胶碟和DVD,这些数量不大、选材独特、做工精良的爵士乐产品每每推出,就被全世界乐迷热捧,迅速卖空。于是,泽野的再版生意尽管小众,却着实红火,生意越做越大,进入新世纪(22.81,-0.04,-0.18%)更收购下在经营内容上与其有相似特色的法国品牌Sketch。不过,未来如果泽野的再版碟也卖到天价(目前似有这趋势),就多少有些无趣了。
日本本土爵士乐名人不少,泽野工房出版的作品却鲜见本土乐手,只有美少女钢琴手Chihiro Yamanaka等个别的例外。日本人多少有些崇洋,但崇拜得有道理也有分寸,不是盲从,这从泽野身上可窥一二:
一是泽野工房的产品,以欧陆爵士为主,在欧陆爵士中以钢琴作品为主,在钢琴作品中又以钢琴、贝司和鼓的标准三重奏编制为主。除此之外,没有钢琴的爵士作品泽野基本上是不考虑出版的。因此,一旦看到泽野出品钢琴三重奏,基本上不用犹豫,买下便是。
二是虽然选择欧陆一地的人物,泽野却并不太出版欧陆大牌乐手的作品。究其原因,我想大牌难服侍固然是一层,另一层,发掘那些名气不大然而个性昭显的乐手,更能凸现自己的品味和兴趣所在。就一个独立品牌而言,无个性等于无生命,泽野参透了这一点。
关于泽野工房的生产,我个人最爱的是沃尔夫冈·多纳(Wolfgang Daune)的两款:1964年的《梦谈》(Dream Talk)和1967年的《Klavier Feuer》,都出自工房以发掘欧陆遗珠和新人的Atelier Sawano系列。多纳被认为是战后德国新一代爵士乐手中最重要的钢琴手,《梦谈》被看作是德国第一张自由爵士唱片,也是欧洲最早一批自由爵士作品中的经典。听过这张作品可以知道,其实这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自由爵士,其中并没有科尔曼(Ornette Coleman)、Albert Ayler等同一时期美国自由爵士大师的喧嚣声音存在,《梦谈》中更多的是摇摆爵士的节奏和欧洲室内乐旋律的新颖组合,闪烁在它们的维系之中的,是理性思想碰撞出的火花而非黑人民权解放的怒火。在听过多纳和其他乐手的唱片后,我们可以知道:《梦谈》可以代表战后成长起来的德国第一代乐手的某些根本特征:他们更像学院中的改革者,热衷于以实验室中做实验的态度来对爵士乐进行新的阐发。
关于上两张唱片,还有一个原因,即便抛开德国爵士经典名盘的江湖地位不说,冲着乐手也得拿下它们。除多纳外,贝司手是我的至爱埃伯哈德·韦伯(Eberhard Weber),后一张的鼓手又是瑞士人皮埃尔·法佛(Pierre Favre)——这二位都是如今功成名就的大师级人物,这两款录音是他们早期难得一闻的作品!
当然,泽野工房更出色的工作并非在于复刻,而是发掘和提拔新人。在我收藏的其唱片里,大致有这几位可推荐下:意大利钢琴手乔万尼·米拉巴什(Giovanni Mirabassi)、芬兰钢琴手弗拉基米尔·沙弗拉诺夫(Vladimir Shafranov)、荷兰钢琴手约·范·比斯(Jos Van Beest)、法国贝司手让-菲利普·维莱(Jean-Philippe Viret)、爱沙尼亚钢琴手图努·奈索(Tonu Naissoo)等。其中,我非常喜欢乔万尼·米拉巴什的作品,此君久居法国,钢琴风格始终带着浓郁的法式浪漫情怀,略有些忧郁又夹杂着温暖,感情收放有度,常让人想起伊文思(Bill Evans)那些经典的浪漫式作品和查特·贝克(Chet Baker)晚年在欧洲的那些醉人声音。米拉巴什的作品出版的不过四五张而已,几乎张张出色,我尤喜他和波兰人安杰·雅格金斯基 (Andrzej jagodzinski)三人组一起的录音,泽野工房难得的钢琴+手风琴三重奏配制,但那股子欧陆浪漫实在是浓到化不开。
能把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所以在泽野由明严挑细选的那些唱片里,即使在忧伤的地方,也能感受到他本人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