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博物馆,一架喷涂着“中国东方航空”字样,编号为B-2301的空客双通道宽体飞机A310-200静静地卧着。它直径6米多,身长44米,翼展48米,重约77吨。
就是这架飞机,见证了空中客车(下称空客)打开中国大门的历史。26年前,正是它把空客的元素首次带到中国。这架飞机的成功运营,开创了中国民航业和空客的合作历史。
2006年9月27日,它告别了蓝天。空客公司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下称“东方航空”)回购它后,转赠给中国民航博物馆,彻底结束了其自1985年至2006年长达21年的载运使命。
落户中国
自1985年民航总局华东管理局(即东方航空)引进这架飞机后,空客与中国市场的合作序曲才正式开始,这个时间点,也是空客在中国领空与对手争夺的起点。
不过,空客在中国市场上是一个迟到者。在1985年之前,中国市场与空客一直保持着距离——当空客的销售人员第一次拜访国内某著名航空公司时,他足足在会议室里坐等了一天,可最终还是谁也没见着。
当1985年空客成功卖给中国第一架飞机时,波音已经在中国市场上耕耘了13年。彼时的波音已有5个机型的近30架飞机在中国服役,有多家中国飞机制造企业为其生产零部件,同时还在中国开展飞机机体以及发动机等维修技术培训项目。
其后5年内,东方航空公司作为空客的最早客户,又先后订购了16架不同机型的空客飞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北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西北航空、西南航空以及四川航空等公司陆续加入空客的客户队伍。至1995年,空客在中国的服役飞机已达29架。
在市场份额增大的同时,空客也在中国逐渐扎根。1994年,空客中国有限公司成立,并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2005年5月10日空客公司宣布,在北京天竺建立空客中国研发中心。这是空客在全球设立的八大研发中心之一,也是空客首次在欧美之外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
此后,空客在中国的飞机交付数量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从2000年的12架增长到了2004年的42架。
空客中国公司总裁博龙曾热情洋溢地描述空客在中国的脚步。律师出身的他现在已经为空客公司服务了27年。2004年元旦假期还没结束,博龙就受命来中国负责拓展飞机销售、客户服务以及工业合作等业务。
2005年12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法国。一项97亿美元订购150架A320系列飞机的框架协议让空客全公司为之沸腾。加上当年香港和澳门航运市场的占比,空客在中国航空市场的份额占到了34%。但博龙并不满足,他希望这一数字是50%。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8月底,中国大陆现役空客飞机数量已超过620架,占中国大陆现役100座级以上飞机总数的43%。
空客在中国的26年,是世界大飞机产业重构的26年,重购中还裹挟了政治利益——空客一直是在不得已、但又不得不的状态下跟中国做生意。
生意起伏
但中国和空客的合作并不是风平浪静。飞机采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部分,表面上是经济层面的外交,但总是没有办法回避人们关于它的政治层面的解读。
2009年初,空客市场部负责人不无微妙地表示,尽管此前达成了采购意向,但已没法与中国签署出口150架飞机的合同了。而此前,空客公司曾因这个“超级大单”而兴奋了好一阵——据估算,150架飞机的总价值大约为100亿美元。
中国民航总局澄清,撤销订单是“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经济行为”。但美国媒体评论称,空客订单取消源于法国总统萨科齐破坏与中国关系。2008年12月6日下午,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波兰北部城市格但斯克会见了窜访波兰的达赖。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直呼是“中国警告空中客车”;美国《世界日报》则更直白地说,法国总统萨科齐破坏与中国关系,“立即损失100亿美元”。
当然,中国此后让空客尝到了甜头。金融危机让两大航空巨头的收益惨遭重创,空客和它的对手波音在2009年演绎了你死我活的残酷争夺。但作为最大的航运市场之一,中国彻底成就了空客当年还算漂亮的成绩单。
2009年,中国的航空业率先复苏。这是全球航空市场低迷后唯一的一抹亮色,也成为航空制造业的救命稻草。中国却把这份惊喜几乎完全带给了空客,让它的对手波音完败。
2009年6月15日,东方航空宣布购买20架空客A320系列飞机,订单价值约99.17亿元。12月29日,东方航空宣布购买16架空客A330系列飞机,价格约177.49亿元。22天后,南方航空宣布以不超过15.38亿美元的总价格购买20架A320飞机。
而波音当年在中国挣得的订单寥寥无几,而且大部分还是中小航空公司的。
年终盘点,空中客车和波音两公司商用飞机订单分别为271架和142架,该订单量虽然都还不到往年的一半,但和波音相比较,空客明显占了上风;而在当年实际交付机数上,空中客车创纪录达498架,成为世界最大的飞机制造商。
由此,在危机的这一年,空中客车无论是在订单上还是在产量上都再次挤占了波音的“王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中国客户们。此前,空客的订单量和交付量曾于2003年首次全部超波音,但此后几年,空客和波音的订单和交付量基本不分胜负。
空客的本土化战略或许有助于它吞下中国更多的订单。当然,随着2007年中国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启动以及C919可能在2014年首飞,此后它和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中,肯定还要增加“竞争对手”这一角色。
更多的需求意味着更多的竞争,随着中国商用大飞机时代的来临,航空业的博弈还在继续,空客在中国市场上的争夺面临新的棋局。
空客在中国的26年,是世界大飞机产业重构的26年,重购中还裹挟了政治利益——空客一直是在不得已、但又不得不的状态下跟中国做生意。
吃定中国
“在中国,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2005年,中国航空业的巨大市场被一致看好。在被问及空客是否有最终在中国组装飞机的计划时,博龙曾经如此机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