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商界精英>

从先生的湖到长城脚下:李丁的非标准之路

来源:中网资讯 时间:2016-09-21 19:21:40

  界限的艺术

  “谁能告诉我,这叫什么‘蓝’呢?”李丁指着售楼中心的墙壁,问在场的所有人。几分钟过去了,没人能回答上来。

  “‘蒂凡尼蓝’。”李丁自己给出答案。“这是设计界最经典的颜色,先不说好不好看,但我们得捕捉潮流的信息。”

  每个细节之处都透出他的见识。大厅高而空旷、充满摩洛哥风情,工作人员们正和客户安静地谈话。 “蒂凡尼蓝”墙壁前的电视机和插线板,不搭调的配色和凌乱的电线影响了整体视觉,他并不满意,

  沙盘、屏幕、图册,都在向到访者传递着这是一个庞大的项目—长城脚下饮马川。

  

  对李丁而言,长城是很东方的存在。“我们想在这里做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不是房地产,而是一个‘东方’的呈现。有生态、建筑和文明。”他要提供的是精神产品,而不只是房子。

  “东方”是什么呢?“‘东方’不只是中国,还可以是印度、日本、韩国,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东方’就是这样的。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怎么用国际语言来演绎我们认为的‘东方’呢?”李丁去过台湾,那里小而美的设计让他感到温暖,“但那不是国际语言,是台湾的本地语言。”

  在李丁看来,能够用国际语言熟练地表现“东方”的人,李安是其中一个,比如他的《卧虎藏龙》。所有的艺术都是“度”的艺术——设计得太过,中国人接受不了;设计得太土,外国人不懂。好比园区内的植物,如果过于日常,那跟城市里各个小区并无不同,但若是完全自然生长的野花野草,那又跟荒郊野外没有边界。

  “选择”是界限的艺术。面对一片待垦之地,见识决定着地上之物最后形成的模样。

  草莽时代

  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和平常人一样,李丁的见识并非从来如此。每个人都曾经年轻。

  在世纪之交,李丁还在跟着老板们疯狂并购,曾经面对着一家上市公司——当年的老八股之一,这家企业的业务有三大块——浦东的地、外滩的写字楼、出租车公司。李丁研究了该企业后,自负地得出结论——上海人不会住浦东的房子,外滩的写字楼没多少人会租,而正在更新换代中的出租车公司前景不明。现在看来,当时的判断都是错的。

  

  那是李丁需要做出名堂的年纪。生于1972年的李丁大学毕业后,曾在湖南对外贸易促进会内任职,那是一份不错的稳定工作。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性格里乐于冒险的部分显露了出来,“我在那个年龄段还没有学会去思考未来,但是直觉告诉我不甘于此。”他辞掉工作,带着两千多块钱南下广州。

  彼时南粤红红火火,是野蛮生长之处,也是英雄聚集之地。一切来得快而迅猛,仿佛汛期的珠江水。李丁早期的经历中也充满草莽的气息。

  那时候,李丁喜欢去香港做衣服,他对布料特别讲究。是选150支纱还是选300支纱?他做了很多件衣服,天天穿西装、打领带、选袖扣,要表现与众不同。十几万的西装做过好多件,但可能只穿过一次而已。“其实挺傻的,就是不懂什么是好,以为贵的就是好。”

  他每做成一个项目就要买一件很很贵的东西,百达翡丽手表,十几万的高尔夫球杆,爱马仕包…… “想起当年,真的是挺好笑的,买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李丁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回忆到此处时,笑了笑。

  那时的生活追求大而空。他曾供职公司的一个老板,拥有15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面只放着一张桌子和一套沙发,说话都有回声,像皇宫一样。

  那样的时代里,房地产的方法论简单粗暴。快速增长时期,只在乎“量”,“质”是次要的。房子像是流水线上设计简单的低端工业品。许多做房地产的人,先是做证券炒股票赚了钱,然后转入此行业。只要是拿了地,盖了房子就有人买。彼时,满足市场需求是第一位的。很多公司拿着一张图纸从南到北,盖楼可以一样,不断地复制,这是很荒唐的一件事情。大家也不追求房子的好坏,有地方住就行了。买房子的标准不是喜欢不喜欢,而是买不买得起。

  在那样的潮流中,李丁进入了房地产行业。钱多,是这个行业的特征。而李丁对钱并不是特别看重,没什么执念。从小他住的房子是实木地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是过去时代小康生活的标准。父母毕业于北大,是那个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殷实的家境和良好的教育,让他不用为生活担忧,也不被物质所困扰。他对外面的世界和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总思考着要做什么。

  决定李丁在一个公司去留的东西一直是价值观。他曾供职过好几个公司,都是因为价值观不同而离开。如今的合作伙伴是他当年的老同事,这是他们价值观彼此接近的结果。

  “光耀”的光明与黯淡

  在几家房地产公司工作过之后,各种机缘巧合,李丁进入了光耀集团。光耀集团是惠州一个本土房地产企业。在李丁到来之前,一年的销售额才两亿多,成绩并不算太好。

  李丁对惠州的市场进行了研判。此前在惠州人看来,惠城区是城市的中心——仿佛世界的中心。而李丁则认为惠州最大的价值,在于靠近深圳。“说得不好听一些,惠州应该在深圳边上傍大款,深圳说啥你就跟着做好了,不必辛苦地自己搞一套。惠州的不发展可能才是最大的发展。这跟我们现在做长城脚下饮马川差不多是一样的,这里属于河北承德,从地理角度来讲,承德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离首都北京近。”

  

  对于惠州而言,深圳发展起来,大家对环境品质就有了要求。惠州山清水秀,可以成为深圳的后花园。所以,李丁当年没有把目光重点放在惠城区,而是投向了靠近深圳的“偏远”地块。在他看来,那些地块靠近高速出口,交通相对方便,可以用惠州的低价做深圳的产品卖给深圳人。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 聪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