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抄袭
我从来没有定义过
“一个只知道抄袭的作家不可能红十年”
谈到抄袭,郭敬明的眼神是警惕而自我保护的,在新作被指抄袭的第一时间,他就通过法律途径对自己进行保护,目前已进入司法程序。他说自己从来没有定义过何谓抄袭,但他相信,一个只知道抄袭的作家不可能红十年。
新作《爵迹》打出的广告语是“郭敬明出道十周年白金作品”,也是他继《幻城》之后的第二部玄幻作品,该书刚刚上市就遭到抄袭质疑,被指抄袭日本动画公司2005年的作品《命运之夜》。犹记十年前,让他一炮而红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幻城》的抄袭风波以及衍生的“拒不道歉”事件,十年后的郭敬明在跌宕起伏中早已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
问:有网友说《爵迹》抄袭了日本动画公司2005年的作品《命运之夜》,你个人怎么回应?
答:一开始我们就通过正式的法律途径跟那个人提出了严正抗议,现在进入了司法程序。我专门去看了《命运之夜》,觉得质疑很牵强,是故意在找茬。你提问题可以,但不要鸡蛋里挑骨头,这不是正常的对作品提出建议,而是中伤。文章中说《爵迹》里的“灵魂回路”跟《命运之夜》里的魔术回路是一回事,还说我们都提到了“吉尔伽美什”“大天使”“精灵力”,但这跟武侠小说中用到“打通脉络”“功力”一样,所有武侠小说都写,不能说我用了就是抄袭,吉尔伽美什是史诗里的英雄,大天使是《圣经》里边的,谁都可以写。
问:你怎样定义抄袭?
答: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作家都有自己独创的东西,可以去看、比较,但不能牵强地去挑刺。我觉得如果是一个只知道抄的作家,不可能红十年,这是没有道理的,那么多读者看你的东西,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是凭运气,或者是没有任何才华就可以一直销量那么好。对于我而言,只要好好写东西,读者喜欢就行,别人喜不喜欢我左右不了。
问:你曾说,“让孩子坐下来看一本小说,哪怕内容很肤浅,也比把时间用在玩游戏上好得多”,这是你希望读者从你书中收获的东西吗?
答:在我们这一代青春作家之前,没有所谓的年轻作者。年轻人不看书,我、韩寒出来之后才有青春文学分类,年轻人才看书,但是在欧美,年轻人是阅读的主力军,而中国的年轻人更多的时间是在玩游戏,一个不念书的民族很可悲,我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来看书。新书《爵迹》里要传达的东西其实很复杂,有残忍,有誓死追随的纯粹,有对真正的自由、和平的理解,对于这些问题我没有给出判断或者答案,没有谁是标准的坏人或者好人,只是告诉你这些人的命运。这也是十年之后我要传达的不同内容。
问:在你心中一本好书是怎样的?
答:一本好书不管深浅与否,能触动读者的心就可以,比如《安徒生童话》,不一定写战争、人性、饥荒,才称得上伟大,哪怕是生活中很小、很平凡的事情,只要能让人掩卷时回忆起一些事情,给情绪带来波动,或者让人获得一些信息、方法或者帮助,这些都算得上是好作品。而所谓的坏书就是让人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关键词:经商
写作就是顺其自然经商才称得上事业
用打造明星的方式打造作者
郭敬明用打造明星的方式打造作者,他旗下有70多名签约作家,与此同时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收益,但他说,一切才刚刚开始,他要做的是实现中国出版业的变革。
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天娱传媒旗下艺人、天娱传媒文字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副主编、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商人郭敬明是成功的,这也是他现在引以为豪的身份。四年来,他垄断了青春文学市场,2006年3000万,2007年7000万,2008年1.4亿,2009年2.7亿,2010年将突破3亿,数字不断增长的同时野心也在不断变大,在郭敬明看来,中国的出版行业存在断层,“后继无人”,“改变了中国的出版业”,是他认为自己做出的最大成就。
问:你说希望给中国出版业带来变革,主要指什么?
答:现在的出版人很多都四五十岁了,这中间有一个断档,年轻的出版人只有我一个,但不能等到上面一群人退了之后再站出来,否则中国的出版业就完了。而且中国出版业是比较落后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也就十几年,刚刚进入比较正当竞争的商业环境,之前都是主旋律、政治行为比较多。而在欧洲、美国、日本,他们的出版业体系很完整,中国的出版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很多精英又不愿意留下,都去娱乐、电影这些赚大钱的地方。几年前我觉得买名牌、住好房子、开跑车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但是现在把团队建立起来,做出影响整个产业的变革,去实现别人的梦想,也能给我带来成就感。
问:具体怎样操作?
答:把欧美更成熟的机制引到国内,比如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代理作家的公司,目前主要是代理艺人,但在国外,作家都有自己专门的经纪人,他们只需要全神贯注地写,很少自己去谈合作、出版,所以他们的作品质量很高,但是在中国,作家需要自己去跟出版社打交道,没有专业的团队操作,这样就分散了很多精力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而且现在市场是乱的,大家都是恶性竞争,没有对作家进行长远的规划。
问:你希望公司未来发展到怎样的规模?
答:现在公司每一年在以两三倍速度递增,基数超过五千万,我希望未来几年的增长基数会达到一亿。怎样的规模很难说,只是希望员工都有自豪感,对自己的产品感兴趣,愿意付出,整个氛围是充满活力、创新的、不断进取的。我们现在主要集中在出版业,希望通过这个把公司的品牌形象建立起来,然后再进一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会是真正的商业产业,比如卖杯子,或者其他生活中可以用的东西,比较像创意产业或者设计产业,这些都还在计划中,明年之后会有新的动作,到时候又该是媒体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