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是一个优秀的商人
郭敬明入选福布斯榜对于关注他的粉丝而言已经不再是什么重大新闻,因为上榜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而这次上榜的理由却颇为不同,入选30岁以下创业家,对他而言,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肯定。
郭敬明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家”榜单,不过此前他就已经多次入选福布斯,只是这次,它是以创业者的身份入选,07年一直到现在他基本上每年都会荣登福布斯发布的福布斯名人榜,同时在中国作家富豪榜里,数次排名第一或第二。
郭敬明的小说创造了很多的传奇,传奇之一便是不断刷新着内地出版的销售记录,08年《小时代》一上市,就受到热捧,11年终结篇首印200万,打造了一个小说印刷的传奇。但是,对于大多数作家而言,创造神话仅仅是一两次,而难能可贵的是,郭敬明像一棵常青树,随着岁月的流失,作品却越发见功夫,越发受人欢迎。
郭敬明的经历就像是一个神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及,而首次创造神话的作品是一部《幻城》,累计销售84万册,给新世纪(002280)的中国小说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也使他成为新时期作家的领军人物,在名气和势力上大有比肩韩寒和郁秀的气势,甚至令一些作家前辈望尘莫及。而在之后,郭建明传奇之路边越走越通畅,路越走越宽。
郭敬明就像是一个传奇,但是在这神话背后,有着新的神话。他不局限在写小说上,而且也是个作词人,还是公司的董事长,然而各种优点集一身的他,似乎将每件事情做的都是井井有条,于是共同铸造着属于他自己的传奇。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神话。
十年过去,郭敬明的每一本新书必然在销量排行榜首位,新作《爵迹》即使已在《最小说》上连载,也创下了200万的销量,但每一本书都摆脱不掉“抄袭”的质疑。
在极快的语速下,郭敬明始终保持敏锐、冷静的思考,只有在谈及韩寒、抄袭和公司运作时,才看见他情绪上的些微波动,这是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成熟与老练。如今的他最崇拜的人是乔布斯,商人身份远远高过作家身份,“消费品郭敬明”变身为“郭敬明生产消费品”。捧也好,拍也罢,对于消费品而言,拥有关注度就能成为最大赢家,而且成功总要付出代价,又有谁敢说自己的“成功”完全没有污点?只是有的污点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清洗。
十年过去,他与韩寒同样脱胎于青春文学,如今的道路却大相径庭,“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没有像韩寒那样去做精神领袖,如果每个人都去网上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谁来印刷,谁来出书?我今天是一个优秀的商人,也不会这样去要求韩寒。”十年过去,他不再只是炫耀名包、名车以及豪宅,而是炫耀自己纳了多少税,为员工加了多少薪,又推出了几个作者,筹码越来越大了;十年过去,他已然变身郭总,旗下有七十多位签约作者,公司年收益以百分之百的码洋率增长,到今年已达3亿多,垄断着中国青春文学市场,他还将触角伸到动漫、电影、游戏,以及明年的创意行业,“到时候又该是媒体的焦点。”郭敬明悻悻地说道。他很明白自己的影响力,也明白所背负的骂名,他用“风口浪尖”和“跌宕起伏”来形容自己的十年。
关键词:韩寒
如果卖一百本我敢定价一万
谈韩寒虚无缥缈的精神领袖
在郭敬明看来,他和韩寒在社会影响力方面无法比较,一个是做了实实在在贡献的商人,一个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袖。
同样是80后作家,同样是青春文学写作,同样是办杂志,被比较无可厚非,只是十年过去,这种比较越来越难,从最开始的揶揄调侃,到发行量飙榜,到影响力PK,但今天,韩寒变身为公共知识分子,郭敬明变身为商人,他们都很少出书,能够拿来PK的也只有零星出版的发行量了。有趣的是,韩寒新书《1988》与郭敬明的十年纪念作品《爵迹》几乎同时上市,而且都出了限量版,前者限量100本,定价988元,后者4万套,定价268元。而《爵迹》不过是郭敬明《临界》四部曲中的第一部“水”,接下来还将有风、火、地系列。
问:有媒体说,这一局是韩寒胜了,你怎么看?
答:卖一百本没什么好胜出的,如果我卖一百本,定价一万块我都敢,如果4万本敢卖998元,那就算赢了。限量版我从四年前就开始做了,我也不知道这一次他(韩寒)为什么要做,包括杂志,他今年开始做,我五年前就开始做了。我从来不去关注别人在做什么,因为我们公司就是业内的标准,可能他自己不想这么做,但他的出版公司会有一些考虑。
问:对于韩寒这些年的成就或作为你怎么评价?
答:我对他的了解跟路人的了解差不多,因为我们私下完全没有交流。可能很多人觉得他太锐利,一会骂这个一会骂那个,但我觉得那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可能也是他的性格,我觉得也挺好的,我们各自在做想做的事情。很多人说我为什么不像韩寒一样去扮演一个精神领袖,每个人的路是不一样的,我今天是一个优秀的商人,不会要求韩寒也必须去做一个优秀的商人,这个世界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螺丝,整个社会机器才能正常运转,如果要求每一个人都变成韩寒那样的精神领袖,大家天天在网上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个世界谁来做记者采访,谁来主编杂志,谁去印刷厂?不能每一个人都以同一种标准来生活,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对这个社会有贡献就是最好的。
问:你觉得你们谁更成功?
答:谈不上谁更成功,不同行业很难比。我的公司每年赚很多钱,交了很多税,也许上海修的几条公路里边都有我交的税,我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发薪水给员工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我每年产生了上亿的精神码洋,我挽救了很多书店,让很多书店老板也赚了钱,这些也是贡献,而且是实实在在让人们好好活下去的贡献。至于精神的、虚无的、不能量化的东西很难做比较。
问:和韩寒相比你在办杂志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答:我不了解他们团队的运营,但是对我来讲,肯定不可能出现下一本杂志什么时候出都不知道的情况,我们是月刊,每个月一定要上市,而且要越办越好。至于别人到底是三个月还是五个月发一本,那是别人运营的方式,也许是一种运营战略,比如饥饿营销,到时候一出来就大卖,或者是审核问题,听业内人说他们的杂志好像是用书号出的,所以可能很多环节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