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深度报道>

面对奶业“地震”“广东奶”为何躲过一劫 ?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08-11-08 11:04:54

  “更重要的还是牧场难找的问题。奶企要发展,奶源地就得增多。但随着地价的大幅上涨和农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要找到新牧场是件难事。另外,牛奶业发展还需要政策措施的支持。”冯立科说。

  规模化养殖急需政策支持

 
 燕塘乳业的奶牛规模化养殖场。

 

  作为省奶业协会的骨干,陈三有在日常工作中感到一些地方政府对畜牧业和牛奶业的发展重视不足。“不难理解,现在许多的农业产品都被实行免税,农业生产不能给地方带来相当的财政收入。相反,牧场对环境要求高,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地方政府承担的责任重大。”陈三有说。

  燕塘牧场的场长陈文君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广州市海珠区养殖奶牛,1999年进入牧场工作。据他回忆,在刚开始养牛时,政府还对每只牛仔配送400斤饲料的补贴,但从1986年开始,补贴越来越少,后来就没有了。

  “农业生产需要投资和资金周转,但银行都在惜贷,说我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技术和硬件设施得不到资助和贷款难限制着我们在畜牧业上的发展。规模化的畜牧养殖一直急需资助和补贴。尤其是在11月,奶牛过冬需要更多饲料草,一系列的成本都触动着我们资金不足的状况。”陈文君说。

  卢建峰认为,畜牧业和牛奶业是内蒙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自然支持。但在广东,畜牧业跟房地产、汽车和电子信息等产业相比,地位相差太远。

  目前,陈三有正在向广东省政府起草一份报告,争取给奶牛养殖户发补贴。“希望每头奶牛补贴500元。”

  既重安全也要防市场流失

  陈三有表示,在牛奶业发展遇到阻碍时,广东的奶企应发挥好自身的固有优势,打出自己的卖点。牛奶业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奶企个体的经营状况,奶企难以独善其身。换句话说,牛奶业是时候要“养鱼先养水”。

  在媒体广告和零售方面,“除了企业要对自身食品安全负责外,还应由第三方对企业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这个第三方是质检、卫生等部门。”陈三有说。

  在宣传上,消费者经常能看到蒙牛、伊利等龙头奶企产品的影子,但一向具有知名度的龙头奶企却相继卷入三聚氰胺事件。陈三有认为广东本地的奶企应从中获取经验,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倍重视奶源建设。

  卢建峰则认为,广东本地奶企虽然产品质量优良,但竞争实力较弱,在龙头奶企强势的广告战下,本地奶企的市场流失不可避免。但龙头奶企对奶源建设的轻视会加剧原奶供求关系紧张的状况,若过度重视下游销售、广告等商业战略而忽视对上游产业链的监控,食品安全也只是空谈。

  面对这种局面,冯立科表示广东的奶企应更加重视产业链下游的广告战略,相比北方龙头奶企,广东奶企的宣传攻势远远不够。广告宣传的重点要放在鲜奶的新鲜来源上。广东奶企主销鲜奶,这种“差异化经营”将能使企业们在一定区域内得到发展。  (文/图 本报记者何涛 实习生黄建豪)

作者:  责任编辑:拓荒者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