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案剖析>商案内幕>

让诚信透支者马云成为首富也许是一场灾难

来源:搜狐 时间:2014-07-24 14:05:24

  毫无疑问,马云推动了中国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说他是行业旗手,也毫不为过。但是,在即将登顶中国首富的前夜,严重透支的诚信账户,没有使他成为四方信服的英雄。

  很多人认为,当需要诚信护体,马云毫不留情地摘掉卫哲头上的阿里巴巴CEO顶戴;当需要拿到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马云祭出法律和安全至上论,契约精神滚蛋;当阿里巴巴成为权倾天下的电商帝国,马云粗暴地折断“免费”大旗;至于“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不介入游戏”、“不建立自己物流”之类的承诺,在马云的一再“出尔反尔”中,人们惟有“呵呵”。

  在这里,不能说马云的全部财富是欺骗得来,但是,他在诚信伪装下完成的财富累积,绝非中国之幸。

  发誓要建“一家全世界信任的公司”的马云,却在上市前夕被人揭开诚信的旧伤疤。

  6月18日,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美中经安委”)发布一份长达11页的报告,直指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一批中国互联网公司现存的VIE架构是“复杂、高风险的法律安排组合”,可能会对投资者利益构成损害。

  事实上,在300多家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VIE架构近乎标配。虽然这种为规避国内现行制度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没有得到中国官方的明确认可,却在监管机构的默许中平安运作10多年。

  对于美中经安委发出的这个警报,华尔街投资人大都不太当回事,只要中国不在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实施VIE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照样会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但是,美中经安委在报告中专门撰文谈了阿里巴巴在美国IPO的诚信风险。即,采取“合伙人”制的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的权限被无限放大后,中小投资人无权对公司事务表达意见。为了加强说服力,美国人特别提及了2011年马云未经董事会许可,私自将支付宝从阿里巴巴集团中剥离,转入自己控股的浙江阿里巴巴公司一事。此外,报告还列举了阿里巴巴(B2B)的大规模售假和淘宝内部腐败等轰动性丑闻。

  美中经安委在美国政界和经济界都有着巨大影响力,而此时正值阿里巴巴一只脚踏进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缄默期,他们刻意抢在这个节骨眼上近乎将马云形容为“骗子”,这对阿里巴巴正在进行的IPO极度不利。

  因“合伙人”制度,阿里巴巴集团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吃到闭门羹,今年5月8日,该集团不得不宣布转投纽约证券交易所,预计在今年夏天挂牌交易。据华尔街证券分析师们测算,阿里巴巴此次最多可募资200亿美元左右,超过Facebook在2012年实现的160亿美元募资额,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IPO案例。阿里巴巴集团的估值有望达2000亿美元。依据马云手里8.9%的持股比例,他将因此成为中国内地的新首富。

  对于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人们心态各异。但很多人都清楚,因为过往的糟糕诚信纪录,这家企业在美国将很难摆脱被秋后算账的命运——这也是马云把香港列为首选上市目的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报应会来得这么快。

  上篇: 累累诚信污点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马云深谙此道。

  在严重缺失诚信的中国商业语境里,马云在建立阿里巴巴之初就把“诚信”叫得震天响:发誓要做“诚信”的商人,把公司打造成全世界信任的公司;在制定的6大价值观中,诚信排在第一位;早期阿里巴巴平台上最受追捧的产品,名字就叫“诚信通”;为了兑现淘宝的免费政策,他高呼“要忘掉赚钱”,仅向广告公司和产品分类页面收费……

  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有别于中国传统商人的互联网精英,他们相信了这位瘦削小个子的话。到2010年末,淘宝有近800万个卖家进驻,注册用户接近4亿,在月均1.1亿位访问者的助力下,它成功击败美国C2C巨头eBay,获取了国内市场90%的份额。而在此前的2007年11月6日,马云迎来创业史上的第一个顶点——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成为当时互联网史上第2大IPO(最大是谷歌),募资达17亿美元,公司市值达到260亿美元。

  马云的成功,使他成为财经故事和商业教科书中的主角,一位有社会责任感、有眼界、有魅力的中国年轻企业家就这样冉冉升起。但到了2011年3月,神话般的马云第一次被发现站在了思想境界的另一边,他开始为诚信负债。

  阿里巴巴和2300名大盗

  1970年生于上海的卫哲,24岁担任万国证券管理总部副总经理,28岁担任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董事总经理;2002年担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成为“世界500强”中最年轻的中国总裁,成为时任盛大总裁唐骏争夺中国“打工皇帝”名号的主要劲敌。

  2006年11月,卫哲抱着合伙人的心态去阿里巴巴“创业”,但依据阿里巴巴的官方说法,他是由于在“价值观”的问题上有分歧而不得不离开。

 

  

让诚信透支者成为首富也许是一场灾难

  根据阿里巴巴司的公告,公司CEO卫哲辞职是因为从2009年年底到20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阿里巴巴在国际交易市场上的中国供应商诈骗全球买家的个案呈上升趋势。公司已确定2326家“金牌供应商”涉嫌全球诈骗。事件曝光后,相关欺诈店铺已全部关闭,并移交司法机关。

  在古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只需要对付40个大盗,但在阿里巴巴帝国中,竟然潜伏着2300多名大盗。依据《福布斯》杂志的报道,马云是在2011年1月22日的电子邮件中获悉此事,他为此感到震惊并暴怒,认为自己必须向公司高管发出保护企业信誉的信息,电子商务网站的高层必须为此承担责任,哪怕他们本人没有涉及这类违法行为。一个月后,卫哲引咎辞职,涉案的100多位员工被开除。

  类似的一幕,在2012年的阿里巴巴中又再出现。

  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用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可在实际操作中,淘宝员工实现身份逆袭,完全把自己凌驾于用户之上。

  “小二”是淘宝员工的昵称,身份听似卑微,手中却有“三大威权”——顶、刷、删。顶,将卖家店铺的页面置于淘宝策划的某类活动的首页;刷,以技术手段虚增店铺销量,从而提高店铺信誉度以吸引买家;删,通过删差评公关公司联系差评买家,或直接联系淘宝“小二”删除买家给出的中评或差评,提高店铺的好评率。

  正是通过这几种背离诚信的手段,淘宝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腐败——聚划算总经理阎利岷被抓进了大牢;时任CPO彭蕾的亲戚,花名为“关羽”的中层干部,因受贿260万元被抓;彭蕾的CPO顶戴被悄悄摘掉……

  这样的处理手法,对阿里巴巴来说是一次捞分的自我修正,但是,马云以“不知情者”的角色,把自己从大规模售假事件中完全脱离,人们在看到他“心冷刀快”的杀手特性的同时,亦对他的商业诚信大打折扣。

  粗暴践踏契约精神

  如果说在阿里巴巴B2B大规模欺诈事件中,马云尚可以“不知情”为借口,把卫哲推上“断头台”来维护自己的诚信招牌,但在支付宝的私相授受中,他不把契约精神放在眼里的本性,被暴露无遗。

  为了让支付宝获得央行首批颁发的支付牌照,2009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口头同意了支付宝股权转移一事。同月,马云发起设立的浙江阿里巴巴公司(马云占股80%),以1.67亿元的对价从Alipay E-commerce Corp.受让支付宝70%的股权。2010年6月央行相关规定出台,于是在2010年8月,浙江阿里巴巴又以1.65亿元的对价收购了支付宝剩余30%的股权。

  根据马云的说法,这两次关于支付宝的股权转移都处于协议控制(VIE)下,但在2011年一季度,央行发函要求支付宝作出关于“协议控制”的书面声明。基于对牌照审批形势的判断,马云在递交申请的前一天,未经雅虎和软银两大股东许可的情况下单方面终止VIE,并于第二天把这件事通知了雅虎和软银等股东,随即启动补偿谈判。

  事件一经曝光,国内外舆论大哗,批评如潮水般涌向马云,《新世纪[6.44%资金研报]》周刊总编辑胡舒立和易凯资本CEO王冉也相继撰文,指出马云严重违背了契约精神。前者指出,“管理层的单方面行动没有遵守股东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契约,违反了商业社会的基本原则。”后者则认为马云“在终止VIE协议事上对董事会先斩后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专门为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马云解释说:“尽管这个决定不完美,但它是正确的,符合国家法律、符合透明原则,以及符合阿里巴巴集团的长期发展利益。”有意思的是,企业家最该关注的诚信,恰恰不为马云提及。

  卸磨杀驴的故事

  支付宝契约事件的发生,彻底撕掉了马云身披的诚信外衣,而一个更加真实的他,继续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2011年10月,淘宝商城(2012年1月11日更名为“天猫”)公布下一年度招商新规,将保证金从原来统一的1万元,提高到5万、10万、15万三档,技术服务费从6000元一年提高到3万元和6万元两档。

  政策刚一推出,淘宝商城内的中小商户不由得群情激愤。有小卖主表示,自己投入全部资金在淘宝商城开店,现在已经没有多余的流动资金。如果按照新规,自己势必要被“赶出”淘宝商城,前期投入则打了水漂。还有小卖主抱怨称,淘宝多次单方面修改规则,既不与卖家商议,又不给商家留出足够的缓冲时间,让商家十分被动。一位红酒经销商就表示,自己刚刚辞职注册了公司,租了办公场所,并把所有资金都用在进货上,“新规如果实施,我根本就没有资金来应对”。

  10月11日,5万多名天猫商城中小卖家结成了“反淘宝联盟”,并对商城内的一些大商家展开了恶意攻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汹涌反击,马云也满腹委屈,在微博上大发感慨:“今天在中国,做商人难,做诚信的商人更难,建立商业信任体系难上难。淘宝经历了9年不正常,9年来我们从未考核过淘宝收入,从未要求过淘宝一分钱的利润。今天也没!赚钱不是我们的目的。”

  但是,一方面口口声声要忘掉赚钱,另一方面又成倍地收钱,这其中蕴含的商业逻辑,只有像是来自外星球的马云能懂。

作者:曾小珍 骆晓凡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