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辈就在苇场工作,自己也在苇场工作超过30年的孙国和刘涛来说,目前的工资明显高出孤山镇,甚至东港市的平均工资,虽然没有那些年承包虾塘的“高额利润”,“可挣的是踏实钱,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良心钱”。
孙国说,短短几年工夫,苇场又归于往昔的宁静,看着白鹭擦着芦苇荡飞过,野鸡、野鸭不再怕人,悠然在水塘边觅食,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
9月末,海滨的孤山苇场,仍温润、暖和,五、六年前在,消防通道两边,重新种植的新品种芦苇,已经浩然成林,复为各类禽鸟觅食、栖息的乐园。
“你看,野鸭子就在路边觅食,晒太阳!”随着王兆和手指方向,一辆苇场保护车开过,几十只野鸭丝毫不惊慌,他们有的后退两步,继续觅食;有的侧身翻下芦苇荡下的水塘,伸展下翅膀,扭动颈子,开始梳理着自己的尾羽。
海风吹过,一大片芦苇随之俯摆腰身,几只小白鹭在矮矮的天际间盘旋飞舞,似在追逐嬉戏;近处的通讯线则在阳光下折射出波影、弧线,走进看,原来是风起前,长春的通讯线上,一个挨一个,站满了黑色的小燕子。
重回苇场的几年,王兆和爱上了摄影。虽然只是两三千元的普通数码单反相机,却记录下孤山苇场生态修复的点点滴滴。
“琵嘴鸭、红脚鹬、白额雁、大天鹅......都陆续闯入我的镜头里,说明咱苇场的保护有成效,候鸟和留鸟都回来了”,王兆和介绍,继朝鲜半岛的入海口湿地被开发后,孤山苇场所在鸭绿江口湿地,已是东亚惟一一块滨海湿地保护区,也是大规模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和“歇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