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公司关注>公司新闻>

恒天然收编贝因美 乳业BAT时代开启

来源:经济观察网 时间:2014-08-31 12:00:31

  崔丹

  几经挫折后,恒天然仍在试图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培植自己的乳业势力。今年7月份,刚刚和雅培宣布投资18亿元,在中国共建牧场,将其纳入到自己阵营后,恒天然日前又将另一国产乳粉品牌划归到自己的阵列。随着其在中国本土上游牧场的一一投建,告别单纯乳粉出口贸易公司的恒天然,在中国的全产业链布局日渐成形。

  8月20日,恒天然宣布,将最多收购国内最大的婴儿配方奶粉制造商贝因美20%的股权,成为贝因美第二大股东。新西兰国内媒体认为,本次交易涉及金额6.15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31.6亿元)。恒天然表示,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让恒天然集团利用贝因美覆盖广泛的分销网络。收购完成后,双方设立合资公司,收购恒天然在澳大利亚的生产基地、达润Darnum工厂。

  在恒天然成为贝因美第二大股东、雅士利卖给蒙牛后,合生元、飞鹤、圣元等国内其他几家主要婴幼儿乳粉企业的去向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家乳业兼并重组政策的推动,行业整合大势不可逆转,业界人士认为,未来中国乳业将成为蒙牛、伊利、雀巢、达能等几大乳企巨头几分格局的天下。

  恒天然的野心

  尽管进入中国市场30年,但中国市场耳熟能详的乳业巨头,却是达能、雀巢等外资品牌,而期间,即便是中国乳业“黄金十年”,恒天然依然固守在上游,失去了多次领先的机会。

  在中国蜗牛式前进多年后,恒天然近两年在中国开始加速布局,迅猛扩张。恒天然首席执行长史毕根斯称,与贝因美联姻是为了放眼长远。他表示,中国无疑将通过非常强大的本土企业为所有国民提供优质食品,并且最好是与大型跨国企业展开合作。他说:“我们现在应该问问自己,希望成为其中一员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史毕根斯称,目前中国奶粉已经达到180亿新西兰元的规模,未来5年预计将在销量和规模上翻一番。

  中国巨大市场空间吸引了恒天然投入巨资,在主动看好中国市场之外,恒天然遭遇到的内部压力也使其不得不加快在下游市场的布局。“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高度专业化,在渠道又有明显优势的本土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推动恒天然在华产品的销售。”宋亮表示,相互捆绑一起,恒天然借助贝因美的渠道,而贝因美可以借助恒天然牧场资源和养殖经验,解决奶源问题,提升管理。

  另外,利润压力也迫使恒天然不得不加速在下游零售市场的布局。今年3月份,恒天然宣布了上半财年的数据。截至今年1月,该公司6个月的净利润为2.17亿新西兰元,比前一年同期的4.59亿新西兰元减少一半。

  在乳业产业链中,上游牧场是毛利最低的业务,“上游基粉业务不赚什么歉,小包转业务才是最有潜力的。”北京普天永道咨询机构董事长雷永军认为。“纯粹上游,资本市场估值仅为4-5倍,而下游估值达到10-20倍数。”圣牧高科执行总裁武建邺在谈到为什么牧场企业做下游时候亦表示。

  1+1>2?

  引入恒天然作为自己的第二大股东,这显然是贝因美乐见其成的事情。

  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2014上半年,贝因美实现营业收入24.05 亿元,同比减少25.24%,净利润1.08亿元,同比下降72.09%;净利润率4.48%,同比下降7.53%。此时,它在国内的同行——飞鹤、合生元、伊利旗下的金领冠等业绩都在增长。

  自从2011年7月,贝因美公司创始人谢宏辞去董事长职位后,贝因美的董事长之位就如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创造了3年内更换4任董事长的记录。“缺乏一个坚定稳固的当家人,贝因美是家失了魂的企业。”一名了解贝因美的人士认为。

  在发改委反垄断调查后,各大乳业品牌都掀起一股降价潮,而贝因美却还强推高端品牌,同时,贝因美多个产品降价,影响了经销商积极性,没有及时梳理库存,反而还在不停向渠道压货,再加上成本的提升、渠道的多元化变革等多种因素叠加,没有看清市场变化,对策失误使得贝因美这两年日子特别难过。

  为了转型,2013年11月,贝因美斥资3.5亿元建立贝因美儿童奶有限公司,主推儿童奶业务。但财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销售收入为243万元,亏损1774万元。

  在竞争激烈的下游市场,恒天然自己都无法办到的事情,借助正在下滑的贝因美就能达成目标吗?“恒天然和贝因美这一合作模式,风险低于自己单干。”恒天然一名高管认为。

  但前车之鉴是,2006年,恒天然集团也是这样与三鹿结盟的,注资8.64亿元获得后者43%的股份,成为三鹿的第二大股东。但遗憾的是,之后三鹿陷入三聚氰胺事件漩涡,恒天然也因此损失惨重。

  另一名同行也没有这么乐观,“贝因美本身在走下坡路,而恒天然此前在中国的业务就是个贸易公司,本来就不擅长渠道、营销,并且作为新西兰国企,其行事作风非常守旧,能否应对中国现在激烈的乳粉竞争环境,是否能掌控正在变化的渠道、有没有灵活的营销方式来帮助贝因美提振业绩,我们持保留意见。”

  为了保证贝因美的独立性,双方的合作备忘录中写了这么一条:恒天然不谋求对贝因美的控制权,贝因美集团以及谢宏作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地位不变,贝因美的战略方向不变。

  当初,中粮作为第一大股东入股蒙牛后,也曾承诺“三不”——不参与蒙牛具体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经营团队稳定性、不改变目前的战略方向。但仅在三年过后,中粮就派驻了自己的团队全面接管,重新打造蒙牛。

  作为第二大股东,恒天然有权在贝因美9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把恒天然引进到家门口后,贝因美今后还能保持多久的独立性?它是在引狼入室吗?“双方是基于商业利益的合作,如果业绩好都好说,但是如果业绩一直持续下滑,投入真金白银的恒天然肯定不会坐视不理,到时是谁当家,就两说了。”上述人士认为。

  乳业进入BAT时代

  恒天然和贝因美的联姻引发了国内乳粉企业的热议,在圈子里,是否要卖、或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尤其对于国内主流几家国产乳粉品牌,在新一轮乳业竞争中,不被边缘化。如同在IT行业加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构建的BAT阵营一样,寻找靠山、傍大款成为行业新一轮关注的焦点。

  一时间,澳优和三元、合生元和达能、飞鹤和伊利等的“绯闻”开始在乳业圈内流传。

  事实上,恒天然和贝因美的合作并非个案,在此前蒙牛引入丹麦乳企巨头爱氏晨曦、法国乳企巨头达能作为其战略股东、蒙牛收购雅士利、伊利与美国最大乳企美国奶农达成战略合作、辉山乳业引入荷兰皇家菲仕兰等,内外资乳企早已展开新一轮的合纵连横。

  但澳优执行董事颜卫彬否认了这一传闻。此前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也否认了外部的传闻,他强调,“我们不缺钱,飞鹤肯定不卖,只有我们收购别人,没有别人来收购我们,但也不排除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实际上,飞鹤自从与红杉分手,引入大摩后,也在寻求更多国际合作伙伴,包括与以色列、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乳企合作,但其更多是在研发、技术等基础合作者,而非资本层面。

  圣元国际董事长张亮却并不回避这件事,“每天都在谈,找过我们的多了”。事实上,此前圣元在圈里也传出过多个“绯闻”对象。“圣元非常开放,以前、以后都没有拒绝外部投资者,但是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圣元才能走得更长远、更稳健。”

  张亮认为,圣元、飞鹤、合生元等这批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个人创业,“未来要么是家族传承、要么卖掉,两条路很简单,假如自己的儿子不喜欢为什么不能卖呢?”

  不过他也认为,对于国产乳粉品牌而言,并非只有卖掉一条路,“我们不贪大,打造小而美的公司,企业渠道、产品、品牌做扎实,一定有自己的价值。”退可攻进可守,国产乳粉品牌在强大的外企来势汹汹下仍有两手准备。

  而对于未来的合作对象,“大概能找的乳业巨头,能合作的不过就是达能、雀巢、蒙牛和伊利等几家巨头。不过我们现在规模还小,价格还不太好谈。”内蒙古一家乳企负责人认为。张亮亦认为,对蒙牛、伊利等国企而言,已经有了自己的乳粉业务,在渠道、品牌等方面相互重合,内资不会出很高的价格购买现有的国产乳粉品牌,更大的买家仍在达能、雀巢等外资品牌手里。由此,未来中国将是雀巢、达能、伊利、蒙牛及其背后的中粮等几大乳企巨头的市场。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