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O2O平台的问世,对家长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城市中年轻的父母由此可以直接找到合适的一对一家教老师,免去寻找培训学校为孩子报班的功夫。但是,每个互联网平台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家教平台更是不能豁免。据《中国青年报》日前对部分家教O2O平台进行调查后发现,“坐拥金山”的家教平台并没有潜心为用户服务,而是多数投入了“烧钱”垄断师资、疯狂“刷评价”的恶性竞争中。约课模式亟待监管发力。
家教O2O混战已成家教淘宝
《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称,家教O2O平台上,有教师一天刷出27小时的工作量。
市面上的手机应用一直处在模仿与被模仿、垄断与被垄断的怪圈里,这种循环使得产品始终难逃恶性竞争的轨道。家教应用也迈进了这个怪圈之中。不少评论认为,家教O2O现已成为监管难的“家教淘宝”。
一个产品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用户体验,而提高用户体验则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精力完善产品。家教O2O要想获得家长与学生的认可,自然也要提高用户体验。不过,一种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得家教O2O市场乌烟瘴气,那就是造假。类似于淘宝刷单,家教O2O在前期获取资金后,并没有以此完善产品和服务,反而挥霍钞票疯狂刷评价、垄断师资,自造乱象。
家教O2O的混战也使得互联网家教企业意识到了行业遭遇瓶颈,纷纷寻找起新的商机。据《北京商报》报道,家教O2O平台请他教日前已放弃家教O2O业务。目前各家教O2O平台也正四处寻求转型方向,跟谁学、疯狂老师等在内的平台纷纷“出走”B端乃至直播领域。但是,既有乱象难平,家教O2O急于转型就能获得“好出路”吗?
无钱可挣源于无宝可挖?
家教O2O寻求转型,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则是确实“无钱可赚”。家教O2O的约课模式类似约车,通过平台向在线教师派单。去年也可谓家教O2O的投资大年,疯狂老师、轻轻家教、跟谁学等平台皆完成了融资。但是,到了今年,家教O2O并没有像外卖和打车那样坚挺,这与教育行业的特性有关。
平台靠补贴揽客在所难免,外卖和打车的经费补贴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但教育行业毕竟不像外卖和打车平台。外卖和打车软件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满足了人们的常态需求。而家教软件,虽也是个常态需求,但这个需求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可能。教育形式粘性极强,只要家长与教师双方私下达成认可,教师就可接“私活”,与家长长期合作。因而补贴结束或力度消减,家教O2O平台就将面临门庭冷落甚至倒闭。“烧钱买用户”、“砸钱抢师资”、“疯狂刷评论”等举措并不能有效捆绑用户。家教O2O走烧钱路线显然不明智。
那么,家教O2O该如何走出困境?其实将钱烧在“刷单”上,还不如用来打造平台的专属名师。中介式的运营模式使得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平台的特色难以体现,导致用户粘性不强。一旦家教O2O具备专属优秀师资,给客户提供优质的补课服务,就能营造口碑,进而吸引大量顾客涌入,让家教O2O走向良性发展轨道。疯狂老师创始人张浩也建议平台可集中具有专项教学实力的独立老师,让用户有宝可挖,但目前独立老师的服务标准和评价机制尚缺也是个问题。
另外,针对1对1家教模式瓶颈较多、盈利不高,家教平台向网络视频授课进行业务拓展也不失为良策。如此,用户也可少花钱获取优质服务,家教平台也多了一条盈利渠道。
监管发力,约课才能钱景光明
虽然约课模式“钱景”仍然不明,但是在互联网时代,O2O家教便捷高效、精准化的教育模式值得肯定,应给予引导扶持,使其在合法框架内发挥优势作用。但就家教O2O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平台教师评价造假、课时造假诱导用户,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家教平台的发布、审核、执行等皆待明确的规章制度,遏制不良竞争。
另外,据轻轻家教创始人刘常科透露“几乎所有竞争对手都在压码补贴,如果不进行补贴,平台上的教师资源将会被哄抢”。可见,要想建立一个良好的家教O2O市场环境,规范补贴,将其标准化也是必要的措施。
“互联网+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完善家教O2O市场不仅需要平台的努力,更亟待相关部门针对细分市场进行监管。如采取相关措施,对恶意融资、恶意刷单的行为严厉打击和治理,以维持家教O2O市场良性竞争。又如制定相关评估制度,对线上家教进行审批和资质认证,建立监查和考核机制,确保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向好发展。
教育行业不比淘宝,家教O2O短、平、快的进程适应不了市场需求,需要以规范为本,找寻“互联网+家教”的最佳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