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焦点关注>

“科学家+企业”成就3D生物打印技术

来源:金融界 时间:2015-11-06 09:48:53

  3D打印技术自问世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有观点认为,3D打印是解决健康产业个性化需求和规模化制造二者矛盾的方案之一。3D生物打印在提升现有医疗技术水平,比如个性化医疗方面,会大有作为。实际上,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指出,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顶尖科研团队先后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开始进行人类肝脏、脊椎、心脏等器官的移植尝试。2015年10月,世界首创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由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

  “3D生物打印的定制性对于个性化治疗是个福音。”四川蓝光发展(行情600466,买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铿在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如此说道,“3D生物血管打印机问世,其突破性意义在于,蓝光英诺利用干细胞为核心的3D生物打印技术体系已经完备,包括医疗影像云平台、生物墨汁、3D生物打印机和打印后处理系统等核心技术体系,令器官再造在未来成为可能。”

  实际上,在本报记者采访的前几天,作为四川省政府主推项目之一,蓝光英诺刚刚受邀参加过李克强总理出席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因此,在杨铿眼里,3D生物打印技术不仅令医疗健康领域的“器官再生”成为可能,为全人类带来福祉,也给一直以房地产为主业的蓝光发展注入新的基因,让企业的二元转型前景辉煌。

  3D生物血管打印机问世

  10月25日,四川成都,在数百名生物医学、健康医疗和智能制造等专业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的见证下,蓝光发展旗下全资子公司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全球首创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成功问世。

  杨铿介绍说,一年前,由蓝光英诺参与研发的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入围“国家863计划”,科研时间为期三年,但蓝光英诺仅仅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就提前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记者了解到,该款血管打印机仅用2分钟便能打出10厘米长的血管,甚至还包括血管独有的中空结构、多层不同种类细胞。发布会上,3D生物血管打印机的特性也被一一展示:全球首个3D生物打印空间旋转平台、精确协同工作的双喷头打印技术、可视化的互动打印操作系统、喷头及环境控制系统以及血管打印的流程,都在发布会上呈现出来。

  当获悉世界首创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在成都问世的消息时,量子基金创始人、世界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专程赶赴成都参观、调研,并对蓝光英诺的项目感到震惊。他说,“3D生物打印技术在未来不仅具有至关重要的科研价值,还将具有相应的市场价值。在美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3D概念、生物医药概念、智能制造概念一直是投资热点,而3D生物打印涵盖了以上多门学科,其高科技特性、生命科学概念必将成为未来投资重点。它对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医疗科研都将产生革命性的突破。”

  世界领先的3D生物打印机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在成都?为什么会出现在蓝光?这是包括吉姆·罗杰斯在内的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对此,曾经在国有企业有过多年工作经验、从事过技术开发的杨铿告诉记者,从以往的工作经历中他发现,国内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里面很多专家、教授、学者,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所以,他一直在寻找一种好的产品和技术。

  “3D打印技术本身就被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是颠覆性的。” 杨铿说,从工业应用方面来说,它已经是军事、现代工业、现代制造业方面运用的比较成熟的技术了,像美国波音787,32个大的部件全部是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的。“我接触过之后就觉得非常震撼,所以希望在国内来推动这项技术。”

  为此,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杨铿开始查阅学习大量3D打印方面的资料,同时先后远赴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医学院以及哈佛、温哥华、UBC医学院等进行专项考察。他发现,即使在国际范围内,3D打印技术也是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3D生物打印方面,未来将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广阔前景。

  回国后,杨铿初步的想法是,今后蓝光英诺需要加强和国际医学(行情000516,买入)院等机构的合作。“这些医院的主任和教授都要带博士,都有研究课题,他们的课题最重要的是注重科技成果的转换。因为他们天天都在临床,无论是研究骨骼的还是研究血管的,他们有各个领域临床的机会,这样他们这些技术的成功率就会远远高于纯粹的实验室。”因此,他决定,以“实验室+临床+研究+课题”的模式,前期先在欧美等地建立多个转换中心,加强3D生物打印方面的合作。

  后来,杨铿逐渐意识到,3D生物打印将在基础研究(3D细胞培养、胚胎学研究、细胞疾病模型)、临床应用(细胞治疗、诱导组织再生、诱导血管再生)、产业化应用(用药预测、损伤修复、再生医学、修复、替代病变组织和器官)等领域发挥突破性作用。尤其是那些渴望创新性思维的医学机构,成为蓝光英诺首选的合作目标。

  2015年1月,蓝光发展子公司英诺生物斥资5000万元与华西医院携手探路医疗3D打印事业。根据协议,蓝光英诺投入资金启动3D生物打印的产品研发项目;华西医院给予学术技术团队、空间设备资源支持,在企业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实施应用研发。双方将以“再生与重建的3D打印”为主题,分批次逐步遴选签约具体的研发项目,开展以临床应用产品为导向的工程技术战略合作。

  技术与资本的嫁接

  记者了解到,蓝光发展背后拥有一支出色的科学家团队:首席科学家、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康裕建教授,参与了全球第一例换心手术,制造并为试验猪安装了全球第一只3D打印猪心脏;负责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机制造的周惠兴教授,是中国农业大学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康裕建、周惠兴均是“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被纳入了国家863计划。

  采访中,杨铿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实际上蓝光发展采用的是一种“科学家+企业”或者可以称之为“技术+资本”的发展模式。“作为上市公司,我们有股权激励的部分,但是不会是全员持股,主要针对公司中高层以上,根据他的贡献,公司会有一套激励机制。”

  “我们的核心科学家都是公司的股东,现代企业如果没有一流的、最好的激励机制,就不能称之为现代企业,也不可能留住人才。”在他看来,员工持股计划必须实施,而且需要一轮一轮进行,“就像募集资金一样,要根据事业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持续进行下去。对突出贡献型人才,公司一定会跟他们分享利润。”这在公司的价值观中也能表现出来:共同创造、勇于担当、勇于分享。”

  实际上,在国际上属于尖端科学的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技术,不仅得到了来自中国“国家863计划”的认可,10月19日至23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国家发改委主办、在北京中关村(行情000931,买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举行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被四川成都高新区推荐参展的公司。

  “蓝光英诺能够受邀参加‘双创’活动,是因为我们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创业创新模式。”杨铿认为其最大特点在于:科学家创业。为了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杨铿创造性地设立了“核心技术+资本”、“科学家+企业家”的新型创业模式,赋予科学家股权,设立合伙人机制,为科学家提供创业平台。

  康裕建教授,正是在这种模式下出任蓝光英诺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执行官。康裕建发现,有了生物砖这个构建器官的生物材料后,实现器官再造还需要两件关键性的工具: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和3D生物打印机。但是,他发现,如何建立云平台,如何研发、生产3D生物打印机,这显然就不再是再生医学、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事情。这需要跨多学科合作,需要资本的力量,需要市场。

  在杨铿看来,自己是传统产业出身,不是学科技也并不具备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于是,在杨铿、康裕建“技术+资本”的合作模式下,另一名“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先后受聘于英国利兹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高级研究员的周惠兴教授加入蓝光英诺,主研3D生物打印机开发。“资本+技术,企业家+科学家”模式就此开始正式运转。

  根据蓝光发展不久前的公告披露,公司已投入2.15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和科研团队建设。蓝光英诺还建立合伙人机制,由蓝光英诺核心人员对公司进行增资,增资总金额为1615万元。其中,由3D生物打印项目负责人康裕建出资1385万元,增资后持有蓝光英诺的股权比例为30%;其他核心人员拟通过设立有限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合伙企业)进行增资,出资231万元,增资后其持股比例为5%;蓝光英诺董事长任东川担任上述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出资138万元,其持有合伙份额对应的股权比例为3%;蓝光英诺其他核心人员为有限合伙人,持有合伙份额对应的股权比例为2%。

  “二元发展”的战略转型

  在专访中,杨铿回忆了和康裕建的合作过程。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房地产企业,杨铿经常受邀参加一些政府招商引资、投资洽谈活动。彼时,康裕建作为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被四川省政府引进作为四川华西医院客聘教授。在共同的平台上,两人有了多次交流。和所有房地产企业都在寻求转型一样,杨铿正在寻找新的投资蓝海。

  实际上,成立于90年代初期的蓝光发展一直以房地产为主业。二十多年来,公司在商业地产、住宅地产领域已经颇具规模。截至目前,蓝光先后进入青岛、无锡、长沙、武汉、苏州、无锡、西安等20座大中型城市,开发项目超过100个。

  在采访中,杨铿介绍说,“多年来蓝光一直以房地产为主业,现在房地产行业在中国尽管还是支柱产业,但是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大家普遍认可的是房地产行业到了白银时代。这种情况下,房地产自然也还是我们的基础产业,但是就长远而言,公司需要孵化、培育出今后发展的重量级目标。”

  “这个新的增长极无疑应该是健康领域。”杨铿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一直想在健康领域有所发展,这是根植心底多年的一个情结。“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领域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们究竟能做什么?是去做一个医院还是做个保健品?有了这种情结和愿望的基础上,最后选中了大健康领域的3D生物打印方向。”

  在他看来,3D打印技术本身具有颠覆性意义。它的优势在于其所具备的复杂制造、技术特点,对个性化需求强烈的生物医学领域应用价值巨大,将面临上千亿美元的市场。

  杨铿对发展健康事业具有天然的敏锐度。“蓝光发展的目标是打造人居蓝光+生命蓝光。其中,地产+现代服务业属于人居蓝光,生物医药及3D生物打印则属于生命蓝光,完全符合公司战略转型、双轮驱动的远景目标和长远规划。因此,我们决定投资3D生物打印这个项目。”

  既然是二元化战略,就目前而言,蓝光发展的战略发展重心仍然是在房地产和3D生物打印两者中间。对此,杨铿的解释是,房地产行业已经发展多年,而3D生物打印尽管目前尚无清晰的盈利模式,但是值得持续投资。“3D打印技术也许目前无法向房地产行业一样,具备拉动国民经济的作用和支柱地位,但是这是对整个人类贡献巨大的事情。我们今天所从事的工作,在若干年后,将会是非常伟大的事情。”

  “蓝光发展作为上市公司,有能力和条件去孵化、并且持续地支持蓝光英诺进行3D打印、生物打印技术方面的探索。”他坦言,“当然我们的愿望是希望以最短的时间推出项目和产品,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对蓝光发展而言,在四川成都高新西区西芯大道和迪康大道交汇处,“3D生物打印全球创新中心”的招牌已经竖起,更大的后续投资正在进行,全球首个3D生物打印创新产业园区——“蓝光·光谷” 主体大楼已经封顶,目前正在实施内装、实验室改造及实验设备采购,2016年8月底就将建成投入使用。

  未来的“+英诺”计划

  在介绍蓝光英诺现有产品以及研发阶段时,杨铿介绍说,蓝光英诺现有核心产品中除了3D生物打印机,还有生物墨汁以及3D看片系统(医学成像)。“比如人们在体检的时候需要照CT或者磁共振,现在我们的3D看片系统可以在10秒钟之内(全球首例)把人们体内的肌肉、血管、骨骼、五脏六腑等,以 1:1的彩色影像呈现出来。这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比如说有的人有血管瘤,或者常规手段下难以检查到的器官内的肿瘤,如果使用这个技术,全部可以透视出来。”

  在参加过国家发改委主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之后,杨铿对“双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蓝光英诺的3D生物打印“不只是创业模式的革新,从技术层面而言,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互联网+’模式的典型代表。”杨铿说,“从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的应用市场看,能提高诊断正确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极限的3D看片系统;基于大数据健康云平台的智慧医疗等领域都需要广泛使用互联网技术。而我理解的‘互联网+’更在于‘+’的延伸、拓展,即和其他行业、技术的结合、嫁接等。”

  在此基础上,蓝光英诺计划未来在世界范围内投资、收购、引进和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再生医学等相关的人才、技术、实验室等,正是出于这种“+英诺”的理念。在成功发布世界首创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的同时,蓝光英诺和英国邓迪大学签约合作协议。后者表示,未来将在3D生物打印领域和蓝光英诺展开深度合作,并计划在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分支机构。

  杨铿希望,形成系统化的3D生物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平台,并向社会提供完整的医学解决方案,包括医疗影像云平台、生物墨汁、生物打印机以及打印后处理系统。“这就相当于我们以此铺设了一条技术大道,我们愿意和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医学研究机构共享合作,共同发展。因为我们深知,在生命科学这个永无止境的深奥领域,个体的力量一定是有限的,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只有合作没有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医疗影像云平台是3D生物打印的前期应用市场。它可以衍生出3D看片系统,实现医患交互式看片、问诊系统。患者可以将自己的二维影像数据上传至平台,转化为三维影像,直观表现出患者病灶,便于患者了解病情,降低医患沟通难度,在此基础上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生,进行相关诊断咨询。还可以帮助医院升级现有信息化系统,提升历史病历数字化能力和大数据挖掘能力,实现中小型医院远程会诊。

  不仅如此,医疗影像云平台还能在手术仿真、手术导航、术前模拟等方面发挥作用,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真实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痛苦。同时,将医学病例存入数据库,不断优化医疗方案和手术流程,为智慧医疗奠定基础。

  根据杨铿的介绍,蓝光英诺战略合作伙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3D影像系统的运用方面已有成功经验。该院骨科脊柱外科专业团队采用3D影像系统,为一名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的患者实施了颈椎椎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014年11月,该院血管外科与四川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利用蓝光英诺3D影像系统完成外围手术期评估,成功为一例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老年患者实施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EVAR)。

  他还告诉记者,未来中国首个A级医学影像数据云中心将在四川成都建成。“这个平台的建成,不仅为3D生物打印提供可行的数字模型支撑,而且成为精准医疗提供解决未来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工具。”

  未来,蓝光英诺希望借助其独创的医疗影像云平台、生物墨汁、生物打印机和打印后处理系统四大核心技术体系,建立3D生物打印创新链,和世界范围内各大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共同拓展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由此产生满足个性化健康需求的产业链,推动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有人、有技术、有市场,令杨铿信心百倍。他说,“蓝光发展坚定不移地选择3D生物打印项目作为公司战略转型、双轮驱动的核心产业。我们期待和全世界共享生命健康事业。”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双十一”促销:真实还是谎言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