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受采访时,一改此前对华强硬的姿态,明确表示“不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并称将推动对华关税“大幅下降”。此番表态被视为美国政府为持续数月的“关税对峙”降温的关键信号,也折射出美国在经济增长放缓、市场动荡压力下的策略调整。
特朗普首提“友好谈判”,关税税率或腰斩
特朗普在回应记者提问时多次强调“友好态度”,称中美双方能以“非常友好的方式”达成协议,并预计谈判进程“相当迅速”。针对当前高达145%的对华关税,他直言税率“不会维持当前水平”,虽不会降至零,但将“大幅下调”。美媒分析称,这一表态暗示关税可能被削减至70%以下,显著低于此前白宫鹰派主张的“极限施压”目标。
美财长提前“吹风”:贸易战已难以为继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22日向投资者坦言,当前中美关税对峙“本质上是贸易禁运”,僵局“不可持续”,并预测短期内局势将缓和。尽管他承认谈判尚未启动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强调缓和将“让世界和市场松一口气”。其言论直接推动美股三大指数涨幅超2%,显示市场对贸易战降温的强烈期待。
白宫内部现分歧,特朗普回避关键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对贝森特的表态态度暧昧。当记者追问其是否认同“对峙不可持续”时,他仅以“中美关系很好”等模糊表述搪塞,被英媒解读为“避免证实盟友的悲观评估”。而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同日宣称“谈判进展顺利”,却无法提供具体细节,甚至避谈中方动向,暴露白宫内部对华策略的分歧与矛盾。
中方反制显效,非关税工具持续加压
特朗普的“降调”背后,是中方的强硬反制已令美方承压。中国不仅将稀土出口管制扩大至全产业链,还将多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启动对波音等巨头的反垄断调查。美国CNBC指出,中方非关税工具仍“强劲有力”,若美方继续施压,中国可能进一步限制关键矿物出口,重创美国军工及高科技产业。
经济与选情双重倒逼,美方被迫调整策略
IMF最新报告显示,美国2025年经济增速预期已从2.7%下调至1.8%,关税战对通胀、供应链和投资的负面影响加剧了经济困境。法国外贸银行经济学家徐建伟指出:“只有美国承受足够多自我伤害时,才会软化立场。”此外,特朗普为争取连任,亟需将“对华协议”包装为政绩。分析称,其态度转变并非“良心发现”,而是中国实力迫使美国正视现实。
中方立场鲜明:平等对话方能破局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4月16日重申,关税战没有赢家,中方“不愿打但不怕打”,并强调美方需停止讹诈,在平等尊重基础上谈判。这一立场得到国际舆论支持。《金融时报》援引专家观点称,当前美国承受的“痛感”远超中国,市场反应已迫使美方重回谈判桌。
未来挑战:诚意缺失或致协议“短命”
尽管特朗普宣称“快速达成协议”,但历史经验显示其政策反复风险犹存。指出,即使签署协议,美方仍可能撕毁。中方学者提醒,若美方继续将关税作为政治筹码,而非真心寻求互利,协议或将沦为“临时止痛片”,难以根治结构性矛盾。
全球观望:博弈转向“后关税时代”
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对特朗普“孤立中国”的企图保持距离,越南、加拿大等国也拒绝配合对华围堵。分析认为,美国单边主义失道寡助,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及多边合作巩固了经贸韧性。这场博弈的下一阶段,或将聚焦科技、金融等非关税领域,但特朗普的“降调”已为全球市场注入短暂喘息之机。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