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财经资讯>财经评论>

疏解堰塞湖风险更重要

来源:投资快网 时间:2017-06-06 10:54:05

  减持新规刚刚落地,市场就在期待着“IPO新规”和“退市新规”。这并不是得陇望蜀,而是因为对于积重难返的A股市场来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纵然不难利好于一时,但是风险后置至多是权宜之计,未必是根治顽疾的真正良方。

  同此前所多次制定的相关减持规范相比,最新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针对性地封堵了“过桥减持”、“精准减持”、“恶意减持”等制度性漏洞。以往那些利用政策规则漏洞越线抢跑的减持套现行为将受到一定的约束,这对于缓解减持套现给市场所带来的压力,纠正市场的风险偏好,压缩资本市场的投机套利空间,维护市场的稳定,短期而言,具有明显的利好作用。但减持新规本质上并不是不准减持,而是增加了减持的成本和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随着股权流动性的这种被人为控制的降低,无论是对于被延期减持的解禁股还是相关定增产品赎回来说,长期而言都将有可能形成犹如堰塞湖一样的巨大风险。尽管从眼前来说,延缓风险的发生或不无可能为日后找到减轻乃至消弭风险的法子多延长一点时间和多争取一点机会,但这是不是可以算得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其实还是很值得怀疑的。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在单方面为融资需求服务的政策主导下,人为地形成了挥之不去的虚高发行定价和上市首日高溢价交易机制,这使得股市在万变不离其宗地成为上市公司圈钱工具的同时,也使得非流通股一旦解禁进入流通就毫无例外地成为严重影响股市稳定的定时炸弹。正因为如此,证券市场不仅无法更好地建立和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弊端,严重影响到了上市公司自身的稳定和市场交易态势的稳定,并日复一日地吞噬着市场的财富,摧毁着投资者的信心。

  尽管某些规范减持的举措或许在很大意义上称得上亡羊补牢,不过无论将这称之为事中监管还是事后监管也好,从监管的效果来说,跟预防在先的事先监管毕竟还是无可比拟的。我们无法理解监管机制为什么要提出从事先监管向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转移,正像无法理解为什么在提出了推进注册制改革的目标之后又只字不再提及了注册制一样。

  离开了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离开了有进有出的退市机制的到位落实,像目前这样的大股东减持新政,说的是规范,其实至多也就是治标而不治本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已。要使大股东减持真正规范有序,重要的并不在于让不让大股东有利可图,而在于能不能更好地引导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在这方面,流通比例的合理设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时候,这也许比新股定价的合理性更重要。国外真正有前途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都是为了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为急功近利的减持套现而存在的。从支持实体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目标出发,新股发行应该像美国一样让社保基金和养老金持有更多的股份,而不能像现在这样以一发行就捧起少数几个动辄减持套现的暴发富翁为满足,否则,也就根本谈不上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了。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那么,一切的一切岂不也就不妨都可以免谈了吗?!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小龙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陈嘉禾:一九现象的根源是估值差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