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女儿齐唱歌曲送别父亲黄旭华,悼念“国之脊梁”!真正的英雄

2025年06月30日 10:08:18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2025年2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武汉举行。这位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科学家,因长期隐姓埋名投身国家核潜艇事业,享年99岁。送别仪式上,黄旭华的女儿黄峻携三姐妹一同登台,以《送别》这首父亲生前最爱的歌曲为他送行,现场泪洒无声,家国情怀与亲情交织,成为全场最动人的瞬间。

  黄旭华的传奇人生始于1958年,他带领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将个人情感深藏于国家使命之中。尽管他一生未尽孝道,却始终以“对国家的忠即对父母最大的孝”自勉。送别仪式上,黄峻回忆道:“父亲曾说,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毕生的坚守,也揭示了他与家人之间难以言说的遗憾。

  送别仪式现场,黄旭华的家属、同事及民众齐聚武汉武昌殡仪馆。尽管吊唁大厅大门紧闭,但送花队伍却绵延不绝,外卖小哥、市民自发前来献花,甚至有人跪地叩首,表达哀思。黄峻在仪式上播放了《送别》这首歌,这是父亲生前最爱的旋律,却因“只要不唱它,爸爸就永远在我们心里”的约定,家人曾多次婉拒演唱。如今,三女儿在父亲最后一程,终于以歌声回应这份未竟的情感。

  黄旭华在ICU病房的最后时光,家人用歌声唤醒他。黄峻回忆,母亲曾连唱三首歌,才让父亲微微睁开眼,仿佛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光亮。这种“家庭音乐会”的坚持,不仅延续了父亲乐观坚韧的性格,也传递了“笑对人生”的家风。黄峻表示,父亲虽极少言爱,但最常说的话是“对于学习,我永远是鼓励你们的”,这种精神将由她和姐妹们传承下去。

  送别仪式上,黄旭华的家人与亲友共同缅怀这位“深海无言的赤子”。黄旭华的弟弟黄绍赞、妻子李世英、同事及各界代表齐聚一堂,现场播放的《送别》旋律中,既有对科学家的敬仰,也有对亲情的追忆。黄旭华的女儿黄峻在致辞中哽咽道:“父亲把所有的权利都交给妈妈,她说妈妈代表了他,他说什么就是代表了我说什么。” 这句话道出了父亲对家人的信任与托付。

  黄旭华的逝世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深切哀悼。从武汉到北京、上海,再到阿尔及利亚等海外华人社区,人们自发悼念这位“国之脊梁”。黄旭华的弟子、上海交大旭华班学员在视频中追忆:“他的人生深潜无声,却震耳欲聋。” 送别仪式上,撒贝宁等公众人物也到场献花,称黄旭华的故事是“最震撼人心的演讲”,并呼吁后人继承其精神。

  黄旭华的生平事迹不仅激励了无数青年学子,更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他隐姓埋名30年,用算盘和磅秤演算数据,用一生诠释“算盘精神”。送别仪式现场,黄旭华的家属展示了第一代核潜艇模型,象征着父亲为国家铸就的“国之重器”。正如黄峻所说:“我们不说‘送别’,但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里。” 这种精神,将化作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信仰。

  黄旭华的离世,让无数人陷入沉思。他用一生践行“此生属于祖国”的誓言,却因未能尽孝而深感愧疚。送别仪式上,黄峻的三姐妹以《送别》为父送行,既是对父亲的告别,也是对“家国情怀”最深情的诠释。正如黄旭华在病榻上曾说:“我什么时候好啊?我还要回去上班。” 他的精神,终将如核潜艇般深潜于历史长河,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黄旭华的离世,不仅是中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更是全民族的深切哀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或许不张扬,却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朽传奇。正如送别仪式上那首《送别》所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他的歌声,将永远回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