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其中备受消费者关注的“零添加”等用语被明确禁止使用。这一新规的出台旨在进一步规范食品标签标识,避免误导消费者,保障公众健康,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修订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是此次标准更新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新规,预包装食品标签上不得再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表述,这些词汇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完全不含任何添加剂。例如,“千禾0酱油”此前因宣称“零添加”而引发争议,但事实上其产品中仍含有微量添加剂。此次禁令的实施将有效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
新规还对食品标签中的其他重要信息进行了规范。例如,食品中的致敏物质必须强制标示,以帮助过敏体质人群做出正确选择;保质期调整为“保质期到期日”,以减少因标注不清导致的误解。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体现了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的严格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标准修订并非简单的禁令,而是基于科学依据和国际经验制定的。欧盟和日本等地区对食品标签的监管较为严格,企业若宣称“零添加”,需经过认证并接受持续监管。相比之下,我国此前对这类用语的管理较为宽松,容易导致消费者对产品标签的信任危机。
新规的实施将对食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企业需要重新设计产品包装并调整宣传策略;另一方面,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也将更加理性,不再被“零添加”等宣传语所迷惑。例如,一些企业可能会转向更加透明的标签设计,标注实际使用的添加剂种类和含量,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尽管新规的出台引发了部分企业的担忧,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通过规范标签标识,可以减少因误导性宣传引发的食品安全纠纷,同时促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例如,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研发不含或少含添加剂的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
此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修订也体现了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力度。例如,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完善食品追溯体系,确保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追溯、可监管。
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禁止“零添加”等误导性用语,国家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为食品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更多标准的落地实施,相信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BAT三巨头:互联网相关技术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大势 近日,马云、马化腾已相继发表公开信,分别指向新制造和产业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而李彦宏也发表观点互联网思维已经过时了,BAT三巨头不约而同地弃网向实。 相关信息显示,BAT弃网向实,最看重的依然是技术的第一推动作用。10月23日,马...【详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