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籍华人,即华裔加拿大人(英文:Chinese Canadians,法文:Sino-Canadiens)指移民到、或出生在加拿大的华人。
2005年,加拿大华裔血统的人大约有1,612,173,其中约10万人是混血华人。
华人是加拿大最大的少数裔族群,2005年占总人口的4%。2015年最新数据显示,华人数量已达180万,占加拿大人口数量的5%。
中国人是何时踏上加拿大土地上的呢?
在现在所知,第一批来到加拿大的中国人是在1788年(乾隆53年)登陆当时英属北美(即今天的加拿大)的西岸的。
当时,英国叛变的船长James Meares从澳门雇佣了约70名华人木工,并将他们安顿在当时是太平洋沿岸欧洲前哨站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的Nootka Sound。
然而,关于这一群早期华人下落和可能的后裔的相关文件和信息并没有留下来。
第二次大规模中国移民涌往北美,是在鸦片战争后。
1858年(咸丰8年),中国人开始在卑诗出现,当时多数华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些“旅居者”,他们都想在不列颠北美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自己的故乡。他们大部分都是来自广东省的社会下层的农民。
当时,卑诗的菲沙河谷(Fraser Valley)出现淘金潮。这个淘金潮,吸引了很多中国人和美国旧金山的华人,前来卑诗加入掘金者行列。
19世纪很多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华工帮助建设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
比起非华人劳工,这些劳工更易接受歧视性的工时制度,低工资及危险的工作环境(比如开山爆破),以养活留在故乡的家人。
1880年,铁路公司在广东省聘请了5,000个工人,也在加州聘请了7,000名华人。虽然铁路华工只负责约300里的工程,但这300里却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中最艰巨一段。
因为这段铁路要穿过险峻的洛矶山脉,白人大都不愿冒险,所以,廉价华工是最好人选。到了1881年底,最初的5,000个华工中,在铁路建造期间仅约1,500人生还。
排华事件起于欲赶绝筑铁路华工。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在1885年完成之后,加拿大不再需要华人劳工。所以在同年,加拿大政府开始向进入加拿大的华人收取50加元人头税。
因为50元的人头税未能有效地阻止华人进入加国,联邦政府在1900年把人头税增加到100元;而在1904年更提高至收取500元(约相当于今天的8,000加元)。
因为屡次提高人头税款额,仍未能彻底阻止华人进入加国,联邦政府在1923年7月1日通过《1923年华人移民法案》(又称《排华法》)。
法案规定:除了商人、外交官员、留学生和特别个案以外,加国禁止华人入境。
加拿大《排华法》要到了二战结束后两年的1947年,才告撤销。
但此后又20年,移民选择采用记点系统,华人才获得承认与其他申请人使用同样的标准。
多年来,华人组织一直呼吁加拿大政府公开道歉并补偿历史上的人头税。2006年联邦大选期间,保守党领袖史蒂芬·哈珀将“向华人正式道歉”作为竞选承诺之一。
2006年7月22日,总理史蒂芬·哈珀在加拿大国会举行正式道歉仪式。
这些华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可以合法的在加拿大扎根生活,其中最着名的加拿大华人当属伍冰枝。
她在1999年10月,被任命为加拿大第26任总督,直到2005年9月卸任。
她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非白人和第一位没有政治或军事背景的总督。她的成就,可以看成当时华人的顶峰。
伍冰枝是广府人,因为她的父亲有英国国籍,他是英国和日本在战时一个被交换的战俘。伍氏家族就在1942年用1923年华人移民法案中许可华人入境的“特别个案”移民到加拿大。
伍冰枝对加拿大历史的了解,从读小学时就开始了,当然真正的了解还是她在利斯加中学读书时期,这是她作为难民、外来民族在饱受歧视和贫穷中慢慢觉醒的结果:她要发奋学习,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彻底改变外来移民的不公平待遇。
由于伍冰枝的刻苦学习,才使她从小学到中学13级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1959年,中学毕业后,刚满20岁的伍冰枝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多伦多大学,成为那时移居加拿大的华人子弟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到多伦多大学的深造,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