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时事>>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基层政府的行政成本是怎样高起来的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9-9 12:28:31 来源:光明网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说到底,这些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其实就是领导干部的面子工程。我去的这个县的山区许多农民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许多儿童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不少农民因为无钱治病而等死,但这些似乎都不是需要某些领导干部解决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让上级领导看到自己的“成绩”,想的只是做官的脸面而没想过做官的职责,以致他们的脑子里很少考虑到要造福一方,想的总是怎么样为自己的仕途增加筹
码。所以,他们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总想弄出点响声和动静。这些工程基本都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都是很不得老百姓欢迎的,都不是老百姓自己想干的,很少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而是官员一相情愿,靠行政命令搞的,很多是重复建设,是极大的浪费,官员得了政绩升官了,但党和政府的形象、老百姓的利益却被损害了。

如何找钱成了政府最重要的工作

机构膨胀、人浮于事,铺张浪费愈演愈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又成为黑洞,这都是要花大钱的,是很高昂的行政成本。而这个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400多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100多元,每年的财政收入仅有7000多万,而财政支出则高达两亿多。由于财政入不敷出,公务人员的工资有时都难以保障,于是如何增加政府收入成为最主要的工作。政府每年都要下达各部门增收任务,年终进行考核,各部门也就只有千方百计搞创收了。

县里政府部门搞创收,靠的主要是执法权和行政权。这也是乱收费、乱罚款的根源之一,而且越是穷的地方,乱收费、乱罚款就越严重。这个县的执法队伍多如牛毛,除了公检法以外,政府职能部门几乎都有自己的执法队伍,有税务、工商、技术监督、卫生、交通运输、水利、林业、城建、环保、物价、公路、市场管理、城市管理、安全监察、矿山监察、生猪屠宰等,有正式的,也有临时的。人员更是复杂,如市场管理、城市管理、矿山监察、生猪屠宰等,几乎都是聘用的社会闲散人员,有的甚至是地痞流氓。这些执法队伍的编制多数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有的是临时机构,他们的经费来源几乎都是靠收费、罚款。所以他们执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收费、罚款,否则他们自身就难以生存,于是乱收费、乱罚款就难以避免了。这些人执法水平参差不齐,随意性很大,有的简单粗暴,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我曾亲眼看见一个山区的农民走几十里的路来县城卖蘑菇,由于摆在市场外的路边,违反了规定,市场管理人员看见后,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把背篓掀翻在地,然后驾车扬长而去,卖蘑菇的老农真是欲哭无泪。这个县还曾经发生过城管人员粗暴执法被报复砍伤的案例,案发后执法人员的行为才有所收敛。

前几年公安局都定有罚款任务,这也是公安抓赌博、嫖娼最为积极的原因之一,后来上面发文禁止了,才取消了这项指标。现在大家时常抱怨学校乱收费,除了学校自身的原因外,政府拨款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我们这里不仅给学校的办公经费拨不够,财政还要向城区的学校收取所谓“统筹费”,这些“统筹费”是只收不返,学校也就只好向学生收了。

有收费、罚款权的单位可以通过收费、罚款完成创收任务,没有收费、罚款权的,就各显神通了。有的政府部门可以以各种名义向系统上级申请专项资金补助,如水利、交通、城建、扶贫、科技、财政、计划、农业、林业等,每年都有部分项目补助资金或国债资金,这些资金虽然都有严格规定的用途,但通过各种手法总是能把它部分变成收入。所以,向上争取资金成为这些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争取资金的多少也是这些部门领导工作好差的评判标准之一,争取到了资金部门也可以得到一些好处。因此,这些部门不遗余力向上争取资金,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几个人一顿吃喝几千元,只是“小儿科”,现金、特产、美女、奇花异草、名贵商品,这些只是一些“常规武器”,还有更多的“秘密武器”让你无法想象,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抓住把柄。纪检部门对此也采取默许的态度,有的政府领导还称赞这是用小钱换大钱,值得。所以现在向上级争取项目补助资金,不在于项目有无,不在于项目是否可行,而在于项目是否可批。因此,经常出现只要上面有投向,乱编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项目,也可以获得补助;或者项目根本不可行,或者同一个项目重复申报,多处申报,照样可以通过。

政府另一个增加收入重要的渠道,就是倒卖土地。以城市改造、兴建各类市场及开发区为名,把农民及搬迁户的土地强行低价征收,然后高价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赚取差价。为了使操作手续合法,县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城市开发公司。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4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胎儿性别鉴定”犯罪化当慎行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