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时事>>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黄阅数字发行力撼老将 《我的女友
劝她称帝竟达六万人 史上唯一女皇
刘晓庆再演武则天:我不是装嫩,
《日月凌空》片场探秘 刘晓庆重演
《日月凌空》片场探秘 刘晓庆重演
国家文物局称没有保护技术 不会挖
刘晓庆再次披凤袍 日月凌空中扮演
武则天墓藏宝500吨是否开挖惹争议
准备发掘乾陵 武则天沉睡1300年后
一代女皇武则天陵墓有望发掘 是福

武则天墓发掘之争始末:被称为文物界三峡工程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9-2 20:31:13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宫墓道口,却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

1958年11月27日,因修西兰公路需要大量石料,乾县附近一位贺姓农民去梁山炸山取石。他像平常一样点了炮,轰的一声过后,半空里飞出几根石条来。原来这炮正好点在乾陵墓道金刚墙外三米处。后来赶到的考古队员发现,石条不仅编着号码,而且完好如初。

道口找到后,金刚墙已经露出来,如果砸开金刚墙,乾陵地宫可能早与世人见面。当时省文物局的一位同志在忐忑中决定封住金刚墙,不让人闯进地宫。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挽救了乾陵。乾陵地宫神秘的面纱也至今未被揭开。

乾陵究竟埋藏了什么宝藏,是最大的谜。据史书记载,封建社会国家税收三分之一会被皇帝用来修建陵墓。因此乾陵中自少不了金银、珊瑚、玛瑙、琉璃和石制品等精美陪葬品。一位考古学家曾根据倒出来碎石量推算,乾陵地宫内的空间已经在2700-5500立方米左右。按照这个规模,假使空间的1/4存放陪葬品,那么葬品也有700吨!

郭沫若先生在给周总理的报告上曾说:“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在所有的陪葬品中,最为人们关心的便是《兰亭序》真迹。李世民极爱《兰亭序》,去世前他再三叮嘱李治,要将《兰亭序》与他共葬。但掘墓大盗温韬在他列出的盗掘太宗昭陵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写《兰亭序》,这让世人仍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兰亭序》真迹可能随同样对其爱不释手的李治和武则天一起埋进了乾陵。

或许,乾陵的神秘处还远远不止这些。

移民是乾陵最头疼的问题

白如冰几年来一直在研究乾陵文化,他的愿望是让乾陵产生敦煌莫高窟那样的“敦煌学”研究。为了更好地宣传乾陵,他和博物馆领导着手准备一系列活动,拍电视剧、搞唐代服饰表演,但他们压根没想过“发掘地宫”这个噱头。

白如冰问过乾陵博物馆的同事,愿不愿意地宫被打开。“从自身利益上,我们愿意。乾陵的知名度提高了,我们的收入增加了,是好事。但从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良知出发,我们自己也反对。因为发掘容易,保护太难了。”白如冰对《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说。

乾陵博物馆副馆长梁桂林翻看起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不久前的修缮资料。他说:“因为乾陵地宫尚未开掘,所以维护陪葬墓是我们目前主要的工作。乾陵区域内有17个陪葬墓,目前开发了3座,永泰公主墓是最特殊的一座。这个陪葬墓是距乾陵最近的女性墓葬,是唐朝290年历史中唯一一座称陵的公主墓。这个墓葬可以说是建国之后发掘最早、规模最大、葬级最高的唐代墓葬。墓穴甬道内有大量绝美的壁画,但开掘后空气腐蚀,壁画颜色出现褪色,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前一段时间我们投资几十万元,请专家在壁画表面涂上保护层。”

梁桂林并不支持贸然发掘地宫。他说,17座陪葬墓中有3座已经发掘,那14座除了几座发掘意义不大的墓地外,其他的没有精力发掘。对于已发掘的3座陪葬墓的保护工作,他们已感到并不简单。永泰公主墓的文物价值很高,如果这座陪葬墓壁画褪色的恼人问题无法解决,那么乾陵地宫发掘后,同类问题如何处置?

但壁画褪色竟还不是最让乾陵博物馆头疼的问题。梁桂林说:“乾陵整个陵域超过2.5平方公里,除乾陵主墓外,另有17座陪葬墓。直到今天,还有五六个村,成百上千的村民生活在这个陵域里。他们一部分是守陵人的后代,一部分是从窑洞搬迁到这里的村民。他们在这里世代居住意味着什么?先不说他们中有的人炸山取石或破坏石刻,仅仅是这么多人在乾陵起居生活,也是对乾陵历史风貌的严重破坏。”

移民是乾陵最头疼的问题。据说类似的问题也在秦始皇陵保护中出现过,但有关部门专项拨款解决了问题。梁桂林犯难的是,乾陵地区的移民要通过国家征地形式,征地要给农民补偿款,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博物馆肯定拿不出来。更何况,移民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上千村民的安置需要一个大的规划。现在他们正在拟定乾陵规划,对陵区进行全面的地上遗址调查,提出解决移民问题的办法。梁桂林认为:“和发掘地宫比起来,移民和保护乾陵整体风貌,更紧迫也更现实。”    文物界的“三峡工程”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唐帝王陵研究室主任石兴邦先生是最坚决、影响最大的发掘支持者。石兴邦担心埋在乾陵地下的字画、丝绸等古物受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都有逐渐毁坏的可能。与之相应的是,他认为,考古界在40年来的陵墓发掘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提出可以在发掘原地搞一个标本室,创造一个跟地下完全一样的环境,将文物安全取出不受损害。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4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不满陈水扁贪腐 “踩扁拖鞋”岛内网上热卖
下一篇文章亚洲最大的器官移植中心在天津落成启用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