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每天那能喝上奶(资料图)
“学生饮用奶计划”目前遇到发展瓶颈(资料图)
学生饮用奶能否实现“每天一斤”?
■本报记者 徐谷明
9月初,武汉市和广东省学生奶纷纷涨价。深圳市晨光乳业有限公司学生奶项目负责人罗俊谋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这是学生奶实施6年来第一次涨价,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学生奶项目都处于亏损边缘,再不涨价就没法做了。”
而在4月23日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在重庆一奶牛养殖场考察时曾提笔写下了“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斤奶”的留言。
“总理的梦想要靠学生奶计划来实现,1999年至今,学生奶计划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发展也是比较坎坷,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位业内专家如此表示。
迷途的“学生饮用奶”计划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学生奶计划”是通过政府给予财政和行政支持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在学校中配送牛奶,从而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营养计划。我国在2000年8月,由国家农业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通知》,联合推出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在全国分步实施。
截至2005年底,已在60多个大中城市的1万多所中小学推广实施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天供应学生饮用奶达到了243万份。2005年学生奶的日供应量比2004年的193万份增加了50万份,增长了26%。
然而,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实际上,从2000年11月开始实施的‘学生饮用奶计划’, 2003年日供应量已接近200万份了,截至2005年为243万份,而当初推广计划是2006-2007年,学生奶计划将达到日供奶量700万份,约占全国城市中小学生的20%,2010年日供学生奶1000万份,约占在校中小学生的30%,现在的情况显然不尽人意。”
此外,学生奶首批五个试点城市推广工作除广州市外,其余4个城市状况不容乐观。北京学生奶计划推行了几年,尚无大进展,目前饮用学生奶人数仅有三四万人;上海市曾因故被叫停后长达1年之久,恢复后至今饮用人数也只有15万人,这与高峰期的45万人相差甚远;沈阳的推广一直未见有多大上升空间;天津景况则更为悲惨,拥有5家的定点生产企业,在被叫停后,2005年才重新启动,推广工作一直难以展开。
“目前243万份的学生奶日供应量,与全国2.4亿中小学生相比仅仅是1%。”农业部农垦局农业处、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级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王林昌表示今年6月13日学生奶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都认为,“学生奶发展较为缓慢”。
据了解,目前通过国家学生奶生产资格认证的48家企业中,已有一半以上停止供应或暂停供应学生奶,据知情人透露,迄今,重新获得生产认证企业只有16家,其他还处于核审阶段。
北京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远明对此评价说:“很多企业的学生奶项目都不指望挣钱,减少和控制亏损范围则成了这个项目的年度目标,更多的是赔钱赚吆喝。”
企业难以承受多重压力
国家推行学生奶计划,是近几年的事情,且处于初级阶段,更为严峻的是作为整个计划的关键一方企业越来越不积极,甚至有的从拿牌起就没有生产过一盒奶。
“当初很多企业为了取得这个生产资格,花费上千万购买无菌灌装生产线及相应的包装材料,有的是贷款买设备,但供奶后都发现没有原先想的那么好,生产的越多亏损越厉害。”作为第一批定点企业之一的天津中芬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辉对此深有体会,他对记者介绍说,当初国家为了鼓励企业生产学生奶,只要有规定设备几乎就可以成为定点企业,从而就可独占可垄断经营的学生奶市场。
由此引发各地一轮疯狂引进利乐设备热潮。利乐设备由几年前的“买纸送机”都少人问津,到后来甚至付款六个月后都提不到货,全面脱销。
除了投资巨大的设备,学生奶作为一项特殊的商品,保证其优质低价和自愿原则成了企业能否进入学校的又一道“坎”。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喝得起牛奶,国家规定企业必须坚持保本微利原则,价格比同样品质牛奶市场价低30%左右,而且企业不得随意更改供奶价格。
“由于学生奶原料80%以上必须是鲜奶,近几年如原奶、糖以及劳务等生产成本都增长了30%以上,但是学生奶的价格几年来一直没有涨过一分钱,”罗俊谋介绍说,一盒1.3元的学生奶包装盒要0.3元,鲜奶要0.8元,再加上物流配送和学校收取的服务费,企业几乎所剩无几了。
既然国家要求企业保本微利,那么企业要有多大的供奶规模才能维持下去呢?上海市学生饮用奶办公室主任陈新对此作了一个分析——目前,光明乳业30万份学生奶刚够保本,没有利润,若能达到50万份的规模则可以有一点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