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生说,此次防汛、救灾所涉及的地区,主要是生产区和生活区。这次洪灾的受灾人群主要在资兴市滁口镇地界,那里是废弃的矿区,属于禁采区,在那里干活的民工有的是受采矿老板雇用,偷偷采矿,有的是在那里淘尾砂。
滁口镇党委书记许小平说,矿上几平方公里的地盘都归瑶岗仙钨矿管辖,他们没有管理权限,只是协助矿上工作。
“ 有利益的时候就有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出了事大家就都推脱不管。”李明生指出了目前瑶岗仙矿生产管理的现状。
当地一名政府官员说,这场灾难看起来是一场天灾,实际上是由人祸引起的:各方为争利益,疏于管理,纵容支持个体老板无序开矿,滥采乱挖,导致地质灾害严重;明明知道瑶岗仙是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在险情到来之前,却没人通知疏散山上私自开矿的民工;矿工乱占工棚,将工棚建在易受洪水、泥石流冲击的地方,从而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
灾难背后是利益之争
瑶岗仙矿是国内最大的钨矿,也一直是国家和湖南省重点整治的滥采乱挖矿区。但事实上,这里的滥采乱挖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瑶岗仙钨矿一位负责人认为,这场灾难的背后,实际上是当地政府向国家争夺钨矿开采权的利益问题。
钨是国防、核工业、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属于战略储备资源。在瑶岗仙开矿必须得到国土资源部的许可,目前仅有瑶岗仙钨矿一家有《采矿许可证》。而事故发生前,在山上无证采矿的民工多达五六千人,多的时候达到八九千人。
钨矿的开采存在巨大利益。民工黄小尧告诉记者,每公斤钨砂能卖100多元,老板和他们四六分成,有个老板去年一年就赚了500万元。前年,黄小尧的大哥在这里淘砂,10个月就挣了9万多元。
瑶岗仙钨矿7月的生产任务是100吨,矿上一位负责人说,事实上这里的开采量远不止这个数。给矿里打工的一些老板上交的钨砂并不在统计范围内,私人老板们开采的数量至少是矿上产量的两到三倍。大多数钨都是通过其他途径进入流通市场的。
这位人士说,钨的无序开采和无序出口,造成占全世界钨储量40%的中国无法控制钨的国际市场价格,反而导致价格低迷,钨储量大大减少。
2001年7月,瑶岗仙钨矿被国土资源部当作“矿中办矿”的全国典型予以整治。
2005年,资兴与瑶岗仙钨矿共同成立联合护矿队,整治非法采矿。
2006年6月30日,宜章县政府贴出通告,清理非法采矿者,要做到六不留:不留井口、不留设备、不留厂棚、不留从业人员、不留电源、不留后患。
当年7月,湖南省政府打击渗入矿业的黑恶势力和为非法采矿充当“保护伞”、“黑后台”及违规参股办矿的腐败行为,其中瑶岗仙钨矿是重点。
瑶岗仙钨矿把每年2000万元税收交给了宜章县,却和资兴市联合护矿。守着一座金山,不但拿不到钱,还要出钱养着护矿队,资兴市滁口镇政府显然不会做蚀本生意。
一边是集中整治,一边却是以护矿为名大肆开采。
今年5月2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报了滁口镇政府和瑶岗仙钨矿以护矿名义私自采矿的行为。
记者了解到,采矿者只要给滁口镇政府每个洞口每年缴纳1.5万元的管理费,政府就不追究其非法开矿。
一位老板告诉记者,在这里挖钨砂的老板有几百人。每次清山,一些有关系的老板就能事先得知消息,被关闭的大多是没有关系或关系不硬的老板的矿。
7月24日,滁口镇政府开始向山上的非法采矿者下发停产关闭通知书。一些老板陆续离开了瑶岗仙镇。
“避过了风头就可以继续开了。”一位老板当天下午租车返回郴州。
“让地方政府给中央政府看矿难度很大。”瑶岗仙钨矿一位领导说,矿山是国家的,国家是个概念,各级政府也是国家的,为什么各级政府不能开矿?再说,给国家看矿的都是各级政府下属的国土资源部门,虽然给了他们这个权力,但当地政府说要开采,他们也看不住。
瑶岗仙钨矿党委书记李明生说:“如果把一部分税收交给资兴市,或者直接把税收交给郴州市,由郴州市分配给两个县市,他们护矿的积极性肯定会更高。”
被洪水吞没的良知
连续一周的采访,悲愤一直笼罩在我心头,而且越来越浓重。洪水不单单吞噬了那些鲜活的生命,而且吞噬了许多人的良知。
7月21日,灾难已经过去一周,被洪水冲垮的曹田桥还没有通车,这是到瑶岗仙镇的必经之路,几个村民集资搭起了一座浮桥,过往的人每人交5元过桥费。
守桥的村民说,他们花了将近1万元修的桥,政府只想出3000元买下,他们没同意。他们并没有发国难财,3个乡镇的数吨赈灾物资经过这里,他们才收了几十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