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忆宁
欧洲报道
中国采取了“两个战场”的战略增加石油可获得性。
首先是立足国内。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从1997年开始,以年均2.6%的速度减少生产。为了填补大庆油田减产造成的缺口,开始集中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近海地区寻找新油田。
另一个战 场,就是寻求海外资源“走出去”——“巩固中东、发展周边、扩大非洲、开拓美洲”成为中国石油业的海外布局十六字方针。
“绕开跨国石油公司直接与资源国对接”,已逐渐成为现实操作中的共识。
四海投资的能源布局,显示了多元化安全战略的意图,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5个供应国增加到目前的30个。
中国大型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四面出击,频频参与海外投标竞争战,中国的石油公司在海外石油大战中虽然遭受着一次次挫折,但频频告捷也是不争的事实,这触动了欧美主要石油公司,并引起欧美各国政府的关注。
中国四大石油公司“走出去”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在2000年开始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其中,主要构成包括在主要能源出口地区采取更加积极的、以能源为中心的商业外交形式,并且与四大主要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不断扩展的业务结合起来,以保证在国外的油气田股份投资安全。
例如,从物质上控制石油供应,使长期原油和液化天然气供应合同多样化,与许多出口国签订合同,以满足未来的需求。这些措施通过国家的外交以及公司努力发展新的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使未来的能源进口运输路线多样化。
中国的努力已经开始得到了回报。
自从1993年开始在秘鲁的塔拉腊(Talara)油田投资1800口废弃的油井,中国最大的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在一条快速的学习曲线上。
据该公司年报统计,到2004年底已在12个国家拥有和运作了20个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生产项目,并在20多个国家进行投资,其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如表所示,200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海外石油生产高达3000万吨,其权益油生产超过1600万吨,两项分别增长了20.2%和27.5%。值得注意的是,其权益油生产迅速增长,从2001年到2004年几乎翻了一番。同样,中国的第二大国有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也在积极追寻“走出去”的战略。在伊朗、沙特阿拉伯、加蓬、哈萨克斯坦、也门和厄瓜多尔投资了30多个项目,权益油生产超过20万吨。
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在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成功。2004年3月,中石化成为沙特阿拉伯近30年来获得天然气合同的第一批公司之一,根据合同,该公司将获得Rub Alkhali盆地4万平方千米区域的开采权。同一年,公司同伊朗签订了一个价值700亿美元的合同,根据合同,中石化将得到亚达瓦兰(Yadavaran)油田51%的股份,作为补偿,该公司同意在30年内从伊朗购买2.5亿吨的液化天然气。
中国第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海油,尽管主要集中在亚洲的天然气开发,但也获得了大量的国外石油资产。
通过1993年和1995年两次分别的购买,中海油从ARCO购买了印度尼西亚近海的马六甲油田39.51%的股份。
此外,2002年1月18日,中海油以5.85亿美元从西班牙Repsol-YPF购买了印度尼西亚5项石油资产。这项交易给中海油每年提供4000万桶权益油,使它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这两项合同只是该公司于2005年5月1日以前,在19个国家和地区与72个石油公司签订的167个合同中的一些例子。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虽然传统上是一个纯石油和化工贸易公司,但也开始到国外投资,并从2003年开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003年早期,中化集团公司第一次以1.05亿美元在国外收购Atlantis公司——挪威油田服务集团Petroleum Geo-Services的子公司,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拥有天然气资产,在突尼斯和阿曼有石油资产。同年,中化集团公司以1亿美元收购了厄瓜多尔一个油田的股份,从而把它每年的权益油生产增加到3140万桶。
据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全球安全研究中心孔博研究员计算,目前中国的四大旗舰公司,在超过30个国家的65个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中投资了70亿美元。
2004年,中国的权益油进口达到1750万吨,占其石油总进口量的14%,总石油消费的6%。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权益油进口达到7000万吨,占其总进口量的1/4,但中国还是只控制了全球石油生产的不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