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时事>>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大坝浇筑到顶没有查出一条裂缝 三峡百年梦圆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5-21 17:36: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质量:大坝没有查出一条裂缝

  本报记者 田文生

  今天14时,长江三峡大坝最后一个仓面混凝土浇筑胜利收仓,相对于原计划2007年3月底大坝达到185米高程的目标,提前了10个月。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说,虽然是提前完成,但并没有牺牲质量。“经过今春检查,现在我们更有把握相信:右岸大坝是一座没有裂缝的混凝土重力高坝,这创造了世界奇迹。”

  过
去,人们总认为,混凝土大坝不开裂是不可能的,甚至有“无坝不裂”的行话,每1万立方米混凝土有多少裂缝,还成为衡量混凝土质量的指标。裂缝素来被认为是包括大坝在内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无法避免的“顽症”,在全世界范围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平均每1万立方米会产生0.5至1条裂缝。

  而三峡右岸大坝,浇筑混凝土400万立方米,却没有查出一条裂缝。

  三峡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院士说:“三期工程的实践使我们知道,大坝确实可以做到不裂……在三期工程中,全面控制了原材料的质量,严格实施了温度控制,像保护婴儿一样养护、保护混凝土,几百万立方米的大坝就可以没有一条裂缝。”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技术水平最高的水电工程,创造了不少世界奇迹。截至2005年底,三峡工程科技成果已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获得专利数百项,同时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

  比如,在双线五级船闸建设中,取得了控制爆破、岩体锚固、船闸输水、超大规模人字门制作安装等几十项技术突破;在围堰防渗施工中,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防渗墙设备,结合自行开发的新设备与新工艺,探索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水下防渗施工技术等等。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维奥蒂在参观三峡工程时说:中国的筑坝技术已代表了国际筑坝水平。

  今年,三峡工程土建项目将基本完工,土建工程量刷新世界水电工程的新记录,混凝土浇筑总量达到2800万立方米。整个三峡工程有望提前一年,即于2008年全部完成。

  本报三峡坝区5月20日电

  环保:政府投巨资治理库区水污染

  本报记者 田文生

  今天,三峡大坝将全线建成,三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随后,将由围堰挡水转为大坝挡水,今年9月至10月,将蓄水至156米,水库水位将进一步升高,长江将面临更深刻的变化,但库区的生态环境并不会严重恶化。

  三峡工程蓄水135米以来,三峡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仍以三类水为主,蓄水并未让长江上游水质发生明显变化。为了保证三峡水库蓄积一库清水,多项水环境保护项目正在推进中。

  最近10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随着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大型电站的兴建,三峡库区泥沙来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亿吨左右。据分析,近10年来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长江泥沙含量呈下降趋势。

  金沙江干流上的溪洛渡水电站已动工兴建,建成后,通过合理调度,可使三峡库区入库含沙量比天然状态减少34%以上,有效地解决重庆港的泥沙淤积问题。根据目前的分析,如未建设溪洛渡工程,三峡水库在30年之后,局部港口将有淤积情况,建了水库以后,整个淤积情况会推迟到50年后。

  以前的临时船闸已被改建为冲沙闸,以利航道冲沙。与此同时,三峡工程采取了“蓄清排浑”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水库的泥沙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泥沙多的汛期一般不蓄水,在泥沙少的枯水期蓄水用于发电和航运,通过合理调度,尽可能地把大量的沙排放出去。

  试验表明,三峡水库运行100年后水库防洪库容还会保留86%,水库将达到新的平衡,因此,三峡水库可长期运用。

  三峡工程动工以来,仅在工程建设方面的环保投资就有近10亿元,采取多种措施,使工程本身不产生污染,在15.28平方公里的工地上,几乎看不到尘土飞扬。

  按规划要求,2001年到2010年,政府将投入近400亿元巨资,治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届时,分阶段建设成的151座污水处理厂、170多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将使三峡库区、影响区的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90%。

  本报三峡坝区5月20日电

  安全:国家有足够力量时刻守卫大坝

  本报记者 田文生

  三峡工程是非常安全的,中国有足够的力量和设备时刻守卫三峡大坝,以应对恐怖袭击。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在5月19日的“三峡大坝全线到顶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作出上述表述。“保险又保险”,这位博士说。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建设部调查称北京等三地房价上涨过快
下一篇文章德国总理今访华“投石问路” 中德将签一批协议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