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时事>>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食盐过多面颊易生雀斑
食盐擦手心脚心可以治中暑 

海南全省食盐强硬涨价引发群众不满(组图)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10-8 21:24:23 来源:新华网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海南省直属机关的一位干部认为,生活必须品在权力的支配下随意涨价,消费者难以接受。这样势必激起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影响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换身衣裳”,碘盐的普及率就提高了?

有消费者认为,根据海南省盐业总公司所言,更换包装是因为旧包装“防伪手段很滞后,导致非碘盐的仿冒品猖獗”,如果“换
身衣裳”就能保障老百姓吃上健康碘盐,倒也值得。但海南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呢?

卫生部通报的2004年全国碘盐监测结果显示:海南的合格碘盐食用率低于90%,严重危害公众健康。海南省盐业总公司介绍,目前海南碘盐普及率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特别是一些山区的孩子碘缺乏率达到了7%-9%。

但也有市民认为,国家为了通过人人食用的盐来普及碘,采取了食盐专营的做法。打击私盐、普及碘盐本来就是海南省盐业总公司应尽的责任,如果市场上私盐屡打不绝,作为肩负管理责任的海南省盐业总公司怎么不去找自身的原因,提高打击力度,而只是想着将提高包装科技含量的成本转嫁到老百姓头上?

海南省屯昌县屯城镇的王昆说,说到防伪,如今连工艺复杂、科技含量极高的钞票都有人造假,何况是食盐的包装!现在食盐涨价50%的理由是更换环保、防伪的包装,如果出现了更环保、更防伪的食盐包装材料,食盐是不是还要跟着涨价?

一篇署名“文枫”的评论文章写到:“海南本来就属于私盐泛滥的重灾区,食盐价格大幅上涨是否会逼着贫困地区的居民选择价格低廉的私盐?”

强硬涨价,背后是什么“撑腰”?

《瞭望东方周刊》曾对我国盐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过深入调查,在题为《我国食盐业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利润惊人》的报道中写到:由于体制的原因,各级盐业公司权力和利益融合在一起,又缺乏有效的监督,除了各用盐企业叫苦不迭外,还直接影响了碘盐的普及工作。

该报道披露,2001年,前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盐业办公室组织调查团到山东、江苏、青海、四川等8个重点地区进行调查,调查团认为盐业管理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政企不分,垄断经营,利用“政”为“企”谋利;各级盐业公司以加强食盐市场管理为名,超越权限,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把盐管死,实行事实上的地区封锁,食盐专营已经成了盐业部门垄断经营的护身符;食盐定价过高,流通环节、生产企业利益分配极其不合理。

一位深谙盐业管理和经营的人士分析说,作为食盐销售企业的各级盐业公司大都是与同级政府的盐务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有经营权,又有行政执法权。“管盐的卖盐,卖盐的管盐,这样政企一体、官商一家的盐业管理和经营体制必须破除。否则,不但这种想涨价就涨价的价格霸权行为还会发生,还极有可能会发生一些超乎人们想像的怪事来。前几年就有盐业公司贩卖假盐、盐业执法人员当私盐贩子保护伞之类的恶性事件见诸报端。”

曾任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的陈国卫认为,国家采取食盐专营,靠查和堵的方式来减少私盐是缘木求鱼的做法。私盐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盐和食盐价差过大,贩卖私盐利润过于丰厚。

一个私盐贩子就曾推心置腹地告诉陈国卫:“我们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太大。如果取消食盐专营,充分竞争,盐价自然会下来。如果那样,我们需要付出的危险成本不会降低,但利润却没了,谁还会去卖私盐?”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卢建平认为,把食盐当作特殊商品来继续搞垄断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食盐完全可以当作一种普通的食品来看待。只要充分竞争,卫生、质量监督和工商部门完全可以管理好。(完)(C001)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不吃不喝9.5年讨个老婆 超7成人认为婚礼成本高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