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调查显示92.7%公众对反垄断法充满期待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6-26 7:31:14  来源: 

        以下哪些情况让您感到不合理?

手机资费过高、名目众多 85.7%

银联卡收取跨行查询费、手续费 80.7%

汽油油价持续上涨 63.0%

去邮局寄包裹必须使用“标准化”包装 51.2%

您希望《反垄断法》能起到什么作用?

控制价格,降低公众生活成本 88.9%

抑制行政部门利用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 77.4%

取消“公交员工免费乘车”等垄断企业福利 55.3%

近日,在历经了长达12年的酝酿后,即将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反垄断法(草案)》,上演了微妙而富有戏剧性的一幕。

6月20日,三大门户网站几乎同时在头条位置转引一家财经媒体的报道称,全国人大将推迟审议《反垄断法(草案)》。但几小时后,这条新闻又几乎同时被迅速拿下。很快,新浪网在其显著位置转引新华社刚刚发出的消息:于6月24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将如期对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反垄断法草案进行初次审议。

次日,该财经媒体也刊发了相关报道。这一报道在修正了之前“推迟审议”的消息之后,颇为意味深长地说,“据新华社6月16日报道,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委员长会议建议第二十二次常委会会议的主要议程为:继续审议刑法修正案草案、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监督法草案、合伙企业法修订草案等法律案;初次审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草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等法律案。”

有评论人士指出,针对《反垄断法(草案)》的种种传言、猜测和反复,说明了公众、立法者和相关利益群体对此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也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诚如所言,公众对于《反垄断法(草案)》给予了很高的关注。6月21日~22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ePanel在线调查平台,对来自全国各地1000名民众的抽样调查显示,85.9%的人关注《反垄断法》的立法进程。

人们对《反垄断法》立法进程的关注,显然是以强烈的生活感受为基础的:长期以来,垄断企业的高福利,邮政、通信等行业里层出不穷的霸王条款,因为“一枝独秀”养成的恶劣服务态度,说收费就收费的“蛮横”,无不让公众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在很多人眼里,作为市场经济下“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已经不仅仅是若干寡头企业的游戏规则,更是关系到亿万人民生活、维系社会经济效率与公平的利器。

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本次调查显示,92.7%的人期待《反垄断法(草案)》能够尽快审议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反垄断法(草案)》能顺利审议通过,对于它能否有效遏制垄断行为,很多人仍持观望态度。调查显示,只有44.6%的人认为《反垄断法(草案)》能解决垄断问题,而与之相比,认为“说不好”的则比它多了1.1个百分点,达到45.7%。

调查结果印证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说法。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反垄断法(草案)》后,公众还没来得及高兴,学者们便迅速泼下了一盆“冷水”: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黄勇、北京大学经济法教授盛杰民、管制经济学专家张昕竹等参与起草的专家组成员众口一词地表示,民众不宜对《反垄断法(草案)》期望过高。

人们之所以对已经期待了12年的《反垄断法》“不敢期待”,一个原因就是在立法起草程序上,《反垄断法(草案)》依然没有摆脱“部门立法”的范畴,带有浓厚的行政主导立法色彩。据了解,本次《反垄断法(草案)》就是综合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分别提交的建议稿而拟定。评论人士指出,由行政部门主导立法,必然会使法律带着强烈的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管理主义色彩,甚至会被灌输进部门一己之私利。

在调查中,有参与者质疑,在《反垄断法》立法问题上为什么不能召开听证会,或像《物权法》草案一样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呢?有人则尖锐地指出,一部被若干部门“垄断”制定的法律能真正打破垄断吗?

让人们“不敢期待”的另一个原因则来自“行政性垄断章节被删除”的消息。调查显示,77.4%的人希望《反垄断法》能制止“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但是,草案中是否包含被学者视为“精髓”的反行政垄断,到现在为止依然扑朔迷离。

6月8日,媒体在报道《反垄断法(草案)》被原则通过时同时称,包括行政垄断的概念、表现形式等内容的“禁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一章被整体删除,仅在总则中保留了原则性论述。

次日,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草案确实“涉及”行政垄断,但“具体章节和怎么叙述还不清楚”。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

下一篇更精彩:福建泉州区长落马 公司老板携数亿集资款外逃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