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2005年盘点:耐人寻味的人才现象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5-12-21 21:56:19  来源: 

2005年盘点:耐人寻味的人才现象 

  千军万马报考公务员

  今年公务员报考市场显得异常火爆。其实早在去年,公务员热就已经出现,今年只是持续增温。

  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使得大批毕业生涌向公务员职业这一高端人才市场。同时,公务员考录“凡进必考”的制度给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平台,另外这几年又在放宽考试门槛方面给考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如简化报考程序和考试内容,取消地域限制,考核、体检等方面的非歧视性规定等,都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报考公务员的积极性。

  火爆: “中国第一考”

  据人事部统计,200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央国家机关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但到10月28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截止日,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有36.5万人参加考试,在一些热门职位上,录取比例超过1000:1。 [全文阅读]

  此外,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低风险性和可逆性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当今社会的风险多发性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择业观念。与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职业的保险系数显然更高一些,而且在未来转换职业方面,公务员比其他行业更具有优势。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将公务员职业作为进京或进入大城市等地域选择的最佳途径,职业选择反而退而次之。从现代大学生多元化的择业观念看,公务员职业仅仅是考生的一条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许多考生不仅在报考公务员,而且也在报考、应试其他单位。因此,上述各种因素反映在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表面形式的“火爆”场面并不令人感到奇怪。

  首先,公共职位的过热毕竟挤占了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市场。从一定角度上说,公务员的“热”也反映出其他行业的“冷”。如果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经济主体“冷”而消耗社会财富的公职部门“热”,显然不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其次,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仍然对人们的择业观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不可否认,目前政府和官员在掌控公共财力资源、公共信息资源、话语权以及获得工资外福利待遇和潜在灰色收入的机会方面,都超过了其他行业,而他们的失业风险却是最低的,这里就有一个权、责、利相匹配的问题。

   原因: 百万人为何扎堆报考公务员

  这么多人热衷报考公务员,说明中央国家机关声誉高,职业发展前景好。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获取的不仅仅是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一个让人快速锻炼、增长才干的机会,一个实现理想抱负、提升人生价值的平台。新进入机关的毕业生,将为公务员队伍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全文阅读]

  第三,公务员热也折射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和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问题。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公务员报考持续升温,而公共部门又面临机构精简的要求以及空缺职位的有限,因此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此外人才市场供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在一些人才市场领域,如技术人才、高级技工等领域,仍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困难的状况,也反映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批量生产”、“产品雷同”、“缺少个性”的问题。

   择业观: 公务员热折射“80后”畸形择业观

  面对个别岗位报考人数超过1000的竞争,等待大多数报考者的将是失败。因此,专家认为,应届毕业生必须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念,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理性规划自己的将来。同时,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有义务来矫正“80后”的畸形择业观。全文阅读

   提醒: 警惕"公务员热"背后的信心松动

  年轻人对公务员岗位为何趋之若鹜?媒体上经常提到的原因有:稳定,公务员的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有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体面,公务员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在社会阶层序列里处于强势地位。有成就感,一项调查显示,公务员在26岁—45岁间,45%的人有职位升迁空间;在46岁—55岁间,84%的人没有升迁空间,但正享受现有职位的成果,满意度也比较高。除了这些诱人的外在条件,还有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心态也在改变着他们的就业取向,那就是:年轻人投身市场建功立业的信心正在松动。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逸飞

下一篇更精彩:三号线开出国内地铁最快 时速达120公里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