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军事>>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台F-16获准在关岛加油 或将美军拖
蒋耀平:信产部支持台海两岸IT产

台海最后的交火:两军金门前线的乌龙炮战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9-18 16:56:47 来源:网易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台湾海峡从国民党撤台开始,始终战火不断,持续数十年之久,战斗方式从蛙人潜入的割头战到出动大批部队的八二三炮战,东山岛登陆等五花八门。那么,迄今为止,大陆台湾在台海最后的交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

综合双方资料,发现这个热门中的冷门问题,还真有点儿意思,从双方的官方资料来看,海峡的最后一次战斗,居然发生在一九八四年。要说,那时候好像双方早就不
宣而和好多年了,怎么突然打起来?

具体战斗发生在六月二十七日,金门国民党守军忽然向大陆一侧的角屿开炮轰击,大陆方面虽然不明所以,但也不肯示弱,随即还击,战火吸引了周围友军的注意,纷纷参战,国民党方面动用了大担,草屿等四个炮群,发射迫击炮和榴弹炮炮弹一百多发,角屿落弹四十余发,双方各死亡一人(大陆方面死亡的是角屿乡民,金门方面死亡的是一个卫生兵)。

大陆控制的角屿,面积仅0.25平方公里,是大陆在金门前线最前沿的炮阵地,在金门炮战期间曾经是双方瞩目的焦点之一,不过,这次“六二七炮战”离金门炮战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就是报复也太晚了吧?

二十八日,台湾“国防部”宣称炮击的原因是反击大陆“水鬼”(蛙人)的渗透。

时隔多年,台湾方面的档案陆续解密,显示这种说法无非宣传手段,连台湾自己的“监察院”在当时都将此报告驳回,这场莫名其妙的炮战,事后证明根本就是一场乌龙。

原来,最初开炮的台湾草屿守军,并无和大陆交战的意图,射击的原因是因为发现一个从金门方向划向大陆的竹筏子,上面有一短衫短裤的不速之客(据报台湾报刊有此人照片公布,但是没有见到实物),估计是意图投奔大陆的国军士兵或者当地居民。

这种事金门前线时有发生,现在的大陆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是担任国军金门“马山连”连长的时候,抱着篮球扛着军旗游过来的。金门守军对付这种事情也有经验:开炮警告,你要是跑,就格杀勿论,要是停下来,就派小艇把偷渡的抓回来审问就是。

要是这样大陆也不会管闲事的,当然如果已经到了这边你再打那是另一回事。

可惜,该着有事,指挥炮击的军官是个“预官”,也就是实习的军校学生,没有经验,一紧张就把方位角报错了。国军在大陆打仗的时候,共军有个要求,就是“枪口抬高一寸”,结果当然心照不宣。这位“预官”显然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只不过结果出乎意料,炮口抬高,本来准备打到海里的炮弹,多飞了一段,正砸在解放军那边的角屿上,国军用的是105榴弹炮,这可不是吃素的,当即炸死闲散村民一名。

角屿的解放军呢?那也是有光荣传统的部队,有金门炮战期间在炮弹如雨的情况下边挖工事边反击的历史。这种能打的部队往往两头冒尖,你不惹我还要生事呢,你没事拿炮弹砸我还能善了?当即开炮还击。

估计这边的国军开始也是想喊一声误会道道歉的,无奈隔着海面,声波传过去的功夫,炮弹也到脑袋顶了。

然后大家就都闭嘴专心打仗了:中国人脸皮薄,到了这个地步谁也不能服软了,打吧!于是就什么能打得上的家伙全上了。

这次莫名其妙的炮击,最终因为双方都没有什么目的而同样莫名其妙的终止。

不过,如果那位“预官”真是出于慈悲枪口抬高一寸,那他的心思算是白费心思,双方如同下雨一样用炮弹互砸的结果,就是那位短衫客连人带筏子都被炸得片甲不留,这起“乌龙”炮击至此因为主要人证的消失变成了真正的无头案。

还好台海没有因此战端再起,否则几百年后还不知道要有多少帖子讨论这神秘人物的来历呢。

也许,就是一个跑了鸭子的养鸭专业户?

按照台湾朋友的看法,这是台海迄今最后的一次交战,但如果算只有一边开打的,则时十年以后的一九九四年。

那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一说十一月四日)上午十时四十分,国民党军小金门守军,突然向厦门方向开炮射击,大陆方面黃厝村和塔头等地中弹,两名村民重伤,另两人轻伤。

这次大陆方面保持了冷静和克制,没有还击,小金门方面随即停火。

开炮的是国民党军烈屿师630营小金门前埔炮兵阵地,使用一门40毫米高射炮对大陆方面连发六十一弹。消息传出,两岸均大哗,大陆方面非常紧张,认为双方可能再次开战,因为这一年刚刚发生了台湾观光客在浙江千岛湖被杀的恶性案件,难道那边要报复?台湾方面更紧张,生怕“擦抢走火”,严厉训示前线保持镇静。同时立即着陆军总部派员调查。负责调查的总参谋长丁瑜洲(后曾担任国安局长和黄埔军校校长)效率极高,第二天即汇报结果,证明确是误射。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不能遗忘的历史:106岁老人回忆“9·18”事变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