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112“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
这是一次重大战备行动,“哈尔滨”舰奉命出航。
深夜,战舰在东海某海域隐蔽航行,舰政委吴海岩下到机舱巡视,看见朱桂全守在战位上。
此时,战舰在柴油机动力状态下航 行,朱桂全并不值班。吴政委问他:“你为什么不回舱睡觉?”朱桂全答道:“情况复杂,军舰随时可能高速机动,一旦舰长命令切换燃气轮机航行,从舱里跑下来准备至少要好几分钟。我守在战位上,可随时作好战斗准备。”
一名普通士兵竟有如此强烈的使命意识,这让吴政委备感欣慰。
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每一名士兵担负着怎样的责任?士官朱桂全用行动作出了回答。
一名士兵的追求能有多高
朱桂全说:战略家的帷幄运筹、指挥员的战场决断,最终都要靠士兵来实现。作为一名执掌关键技术装备的士兵责任重大
都说要“安心本职”,可朱桂全的一颗心却很少“安静”过。
15年来,他总在研究设备、琢磨事情。身为一名普通士官,他常常想的是上级领导、装备部门考虑的事情,从不顾忌自己“人微言轻”,总是敢说敢为。在他看来,战略家的帷幄运筹、指挥员的战场决断,最终都要靠士兵来实现。因此,一名士兵责任重大。
当初,“哈尔滨”舰左燃气轮机一到冬天就经常怠工,还磨损了3台造价昂贵的启动机。对此,国内专家束手无策。外籍专家来了,也总是摇头耸肩:“没问题!”
“问题明摆着,怎么说没问题?”朱桂全和这个难题较上了劲。
为了从原理上搞懂弄通,朱桂全“啃”下了高等数学、流体力学、机械制图、液压机械、自动控制原理等十几门专业课程。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难题的破解却看不到光亮。
一天深夜,他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一把将副班长从被窝里拽了起来,拉着他就往机舱跑。把一个他怀疑有问题的部件拆下来一看,好好的,没有问题,便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呢……”
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做出了一个试验方案,动力涡轮刚达到一个转速,铃声大作,所有运行参数全报了警。“不好,要飞车!”机电长眼明手快,“啪”地一下,把应急停车键合上了……
这次惊险,让朱桂全大病了一场。出院后,他继续攻关。这次,他把左、右两台燃气轮机启动系统各个部件对调,逐一排查,还利用休假时间4次到科研院所请教,通过大量的分析论证,终于有了结论:燃油控制器一个设定值发生漂移,测温不准,导致喷油压力不足,造成启动困难。
“原因找到了!”朱桂全欣喜若狂,夜以继日写出13页的论证报告和更换燃油控制器可行性方案,报请装备部门批准试验。
2004年2月23日,试验开始。“轰”地一声,轮机在-5℃的低温下一次启动成功。
一名普通士官,历时10年破解一个重大技术难题!那一刻,朱桂全被大家欢呼着抬了起来。
15年来,朱桂全提出装备技术改进建议130多条,其中90多条被采纳,有些改进意见在建造后续舰上得到了实现;取得15项技术革新成果,有2项在海军科技兴训现场观摩会上展示。
一名士兵的眼光能有多远
朱桂全说:在和平年代当兵,一般就是两三年,但战士不能只盯着这几年的事情。军队是要打仗的,现在的战士就要考虑将来的战争
现代化操作是如此简便:“哈尔滨”舰柴燃联合动力系统实现了三级控制,昔日需要手工转动的阀门、开关,如今变成了轻捷的按键……
从笨重的传统操作中解放出来,轮机兵自然感到轻松。然而,朱桂全却触摸到现代化装备的“软肋”:启动燃气轮机动力系统,自动程序必须满足10多个连锁条件。倘若一个环节“绿灯”不亮,任你急得跳脚,机器也趴着不动。
“这种情况遇到不止一次。”朱桂全经常为此忧心。他想到:要是在战时该怎么办?战斗中没有时间从容检修,如何做到在某些环节出现故障或者受损的情况下,燃气轮机仍能应急启动?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头脑中萌生。他发现,启动燃气轮机,实际上只要满足几个最重要的条件就够了。自动程序中的条件,有些环节其实是可以绕开的,也就是说,即使自动控制系统某些环节受损、控制信号中断,也有办法把机器启动起来、保持运行。
然而,这种应急启动电路该如何接通?却让朱桂全大费脑筋。控制系统的电缆曲曲弯弯、盘根错节,有40多根电缆头,一根电缆头中又有数十个芯子,每个芯子都代表一个信号,中间又有许许多多的连接点,该绕过哪个、接通哪个?
想来想去,朱桂全只好采取最“笨”的办法,一根根摸清电缆走向、连接方法,琢磨电路设计。在有关专家的指点下,他画出了一张简易的电路图,又请电工战友将电路系统优化,拿出了“应急启动电路方案”。经上级机关和有关专家确认,这一创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战舰在战时应急情况下的机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