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如同军火的“无底洞”
据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报道,中国武器出口中东国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多数中东国家因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抗拒苏联政治影响而抵制购买苏制武器,中国武器因价格低廉,维护保养与苏制武器类似,因此受到中东国家的欢迎。即便如此,中国在中东武器市场所占的份额也远远小于西方国家。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 研究所提供的数字,从2000年到2004年,在常规武器出口方面,美国为259.3亿美元,而中国为14.36亿美元,只有美国的约1/20。中国武器在中东一般只销售给埃及、伊朗、科威特等政局稳定、目前未与周边发生战争的国家。中国还严格遵守联合国的制裁协定,在海湾战争以后断绝了与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武器交易,显示了自己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中东,情况就不太一样了,那里的游戏规则是“靠实力说话”。因此,进口军火与出口石油已成为各国经济生活中的两大重要内容。据美国国际预测公司公布的新的中东市场分析显示,预计2007年之前,中东地区的军费总开支将从2003年的520亿美元上升到每年550亿美元,这一数字几乎是拉美地区预计军费开支的两倍。中东国家习惯于从世界范围内购买它们想要的军火。除了美式、俄式和西欧武器之外,连南非、韩国等国也能从中东武器市场上分到一杯羹,这使得中东几乎囊括了所有门类的武器,堪称“万国军火博览会”。
美国智库防务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莱切·斯托尔表示:“(如果有人)认为武器销售可以作为影响他国外交政策的工具,这基本上是个错误的假设。小至一把枪,大到一艘舰艇,一旦武器出了你的手,就别妄想你还能对它拥有控制权。”中东国家并不太在意武器限制规定,一旦武器到手,如何处理就变成本国的内政,因此有人戏称军火一旦卖到中东,线索便到此为止,接下来便是谁也搞不清楚的“无底洞”。1969年,卡扎菲上校主政利比亚后,向法国达索公司订购了110架幻影战斗机,这些战机一抵达的黎波里机场,就被运往利埃边境,作为“支援阿拉伯前线国家”的礼物白送给了埃及。卡扎菲后来回忆说:“我们履行了泛阿拉伯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我们买来意大利火炮送给埃及人,埃及兄弟驾驶我们提供的幻影战斗机去完成解放西奈半岛、耶路撒冷的伟大事业。我本人亲自肩扛着导弹走到利埃边界,把导弹交到埃及人手中。”
稍后发生的黎巴嫩内战则上演了另一幕:尽管联合国禁止各国向冲突地区提供武器,但1990年,黎巴嫩政府军在收缴各派武装时,发现它们的武器居然来自70个国家,情报显示,这些武器大多来自国际军火贩子。如今与以军血战的黎巴嫩真主党自成立以来,苦心经营了错综复杂的军火采购渠道,黎以冲突爆发后,真主党的“灯塔”电视台宣称:“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实力坚持到最后。”
西方媒体爱找“中国元素”
虽然黎以冲突中的新闻点很多,但西方媒体仍喜欢“中国元素”,其实这并不奇怪。早在冷战时期,“苏联元素”曾让西方媒体持续火爆。例如,在中东战争中有西方媒体称,身穿埃及军装、驾埃及战机与以色列战机进行空中格斗的飞行员在相互通话时却是一口流利的俄语。类似报道当然极为吸引眼球。现在,西方媒体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潜在对手”,因此,“中国元素”就显得格外有价值。今年1月,玻利维亚新总统莫拉莱斯上台,此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说服玻利维亚高级将领,将一批肩扛式导弹销毁,理由是“防止它们落入恐怖分子手中”。但外界认为,美国是想让政治立场偏左的莫拉莱斯总统“手无寸铁”。这一丑闻曝光后,西方媒体不是追踪玻国内的调查进度,而是一再强调这批导弹是中国产的。好像中国制造与恐怖分子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此外,一些西方媒体还报道说在驻伊美军的战利品分拣基地内发现不少中国武器,“证明中国当年曾向萨达姆提供过大量军火”;对于在伊拉克占绝大多数的俄制、美制和欧制武器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冲突地区的“中国元素”仍将是西方媒体追逐的热点。(C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