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菲舍尔最后称,“继‘神舟’飞船之后,中国是否会将未来的‘空间站’也赋予一定的军事目标?甚至像前苏联一样把轨道空间站武装起来?我们是否要考虑在未来15年之后,由于中国成功完成载人登月而引发的空间军事竞赛?都是留给我们的疑问”。
对中国航天科技的客观评价
香港《亚洲周刊》最近刊登澳门资深军事研究员、中国军事科技活动中心成员、军事专栏撰稿人黄东的 文章,对中国神舟飞船的发展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
黄东认为,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飞船,开创了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新里程,确实值得全球华人自豪。然而从西方评论观之,显然都未真正了解和客观评价中国航天科技以至全国科技的能力与水平。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被外界远远低估。
有人认为不少中国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根本不是参加太空大富翁游戏的时刻。其实根据各国平均统计,航天产业每1元投入,会产出14元经济效益,否则不会吸引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竞相参加。神舟五号花费近十亿人民币,神舟六号虽然做出112项改进,成本却下降至9亿元人民币,可见中国成本控制日趋成熟。由此推测,神舟六号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达百亿元以上。神六的科技成就远远超出了飞船本身,支援和受惠的行业多不胜数,从而带动了中国各行业的共同进步。
文章分析认为,催生神舟的“921工程”十多年来共耗资180亿人民币,而前四项发射不可回收损耗仅1亿美元。相比俄罗斯每年投入二十多亿美元,只是九牛一毛,况且美国太空总署年度预算大约是俄国的6倍。神六以至整个中国航天工业的效益是非常惊人的,这还未算它将拉动上千亿人民币产业链以及航天股份在股票市场上的收益。在航天业,中国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技术道路,中国产品低成本、高质量、高可靠性的特点,让习惯了“高投入、低回报”的西方人目瞪口呆。
黄东称中国的神舟六号虽然比俄国飞船晚出四十多年,然而却是踩着前人的肩膀,一步跨上了第三代飞船的台阶。例如,美国、俄罗斯飞船用血的教训明白了飞船内最好的气体是压强为1个大气压左右的氮、氧混合气体,中国飞船就避免了从头摸索。俄罗斯飞船用了40年时间,才由单舱、双舱发展到三舱,而直到现在它的通讯系统仍然使用窄频模拟传输技术,而中国飞船从一开始就跨入了三个半舱的先进行列(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舱),使用宽带数字压缩和解码技术,而且首创了留轨6个月的轨道舱,这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短期太空实验室”。神舟飞船在重量、尺寸、设备方面都比俄国的联盟TMA飞船先进,除个别技术外,无疑是现在世界上最佳的天地往返系统,不过可靠性仍须日后发射数十次后才能验证,这只是时间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时,日本科技代表团参观“长征”火箭,回国后嘲笑中国工艺和产品粗糙落后,认为没有几件东西是日本不能生产。然而至今,日本最优秀的H—2A火箭平均两三枚就炸掉一枚,技术指标虽优于中美,但是实用性能不佳。“长征”和“神舟”追求的并非“单项最优”而是“整体最优”,这就是钱学森在中国大力提倡的系统工程(System Engineering)。中国航天工业正是在系统工程精神指导下,取得了瞩目成就。神六发射和回收成功,得益于全国的庞大系统工程网络,涉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舰船、冶金、食品、化学、科研院校等。只有高超的协调能力才能做好系统工程,这是真正的大国和强国才能做到的。
文章认为,中国无需过分掩饰其军民两用实力和一些正当的军用目的,如果怕人说三道四而刻意避讳,反而更加重别人的疑虑,适得其反。去年中国解放军邀请拉姆斯菲尔德访问二炮指挥部,也说明了中国正在变得自信和越来越熟悉游戏规则。c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