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计划生产500枚“雄风2E”巡航导弹( | ·俄远程航空兵07年将进行10次巡航导弹发 |
·中国弹道导弹精度升级:偏差仅为30米 | ·济空导弹营全员全装乘舟跨海机动转移(组 |
·英国同意在其境内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欲效 | ·俄印第五代战机内幕:塑料机身配方形导 |
·委内瑞拉购买俄制导弹 | ·俄印合作生产巡航导弹 卖“友好国家”不 |
·美国称导弹防御系统一年内进入实战化 | ·美军“巡航导弹核潜艇”部署关岛(图) |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国际知名的军控组织“瓦森纳安排”在其成立10周年之际,于近日向全球发出警告:越来越多不受“负责任政府”控制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正落入恐怖分子或黑手党手中,给世界安全造成重大隐患。有关专家指出,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扩散如此严重,一旦恐怖分子利用它袭击得逞,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乃至政治影响都会达到相当高的规模。从这个意义上看,毫不起眼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也应该算得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5万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失控意味着什么
目前,全球多达27个恐怖组织和反政府武装集团拥有型号不一、数量不等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据参加此次“瓦森纳安排”年会的专家透露,现在大约有5万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已处于失控状态,每年约有1000多枚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到危险组织和恐怖分子手中。澳大利亚外长唐纳称,恐怖组织已储备了足够数量的这类导弹,并有能力将其投入到袭击各国民用航空领域。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估算,截至目前,全世界共生产各型便携式防空导弹47万枚,占防空导弹总数的一半以上。事实上,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失控很早就开始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1000多枚“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虽然它们中的大多数已被消耗,但尚有400枚下落不明,这在冷战结束后成为美国及其盟国的“心腹大患”。苏联解体所引发的武器库失控也加剧了便携式防空导弹流失的趋势。据英国《每日电讯报》从俄情报部门获得的消息,本世纪初,格鲁吉亚一个军事仓库一次被盗走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就多达150枚。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有数以千计的俄制“萨姆”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从伊军火库流入当地武装组织或黑市,每枚价格在几百到几万美元之间。美军曾以500美元的价格在伊拉克平民中进行收购,但收效甚微,而恐怖组织要想得到这些导弹却并不难。
有关专家评估,5万枚的数量对国际安全来说是个极大挑战。按保守估计,5万枚导弹中即使有1/10被恐怖分子获取并企图用于恐怖袭击,也将对全球民航客机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让旅行者们在“偶然想起时”感到不踏实。
据英国简氏集团不太准确的估算,大多数流散在民间的便携式防空导弹集中在中东、高加索及南亚地区,特别是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在仍处于动荡中的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大湖地区也有不少。目前,一些恐怖组织和犯罪集团也积极向欧洲渗透,西欧的海关曾多次查获来自东欧的便携式防空导弹。
便携式防空导弹为何受欢迎?
便携式防空导弹,也称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是防空导弹系列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射程最近、射高最小的轻型防空武器。它广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具有三大优点。一是价格低廉。俗话说“一个便宜十个爱”。美国雷锡恩公司副总裁迈克尔·布恩称,普通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在黑市上用5000美元就可以买到。如此低廉的价格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组织都买得起,而它却可以用来攻击价值几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的飞机。
二是操作简便。便携式防空导弹可由单兵携带,便于使用,一旦发现敌情,士兵扛在肩上就能射击,由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只需几秒钟。整件武器也具有极佳的隐蔽性,主要的零部件都可以拆开放在旅行箱或高尔夫球袋里,稍微接受过训练的人都可以迅速把它们组装起来。拿比较流行的“毒刺”和“萨姆”系列的肩扛式导弹来说,它们的体积都不大,竖着搁在小轿车里一点问题都没有,用越野车、面包车运,就更不成问题了。“毒刺”和“萨姆”肩扛式导弹都分成两部分:瞄准器和发射管,瞄准器只有旅行用的铝水壶大小,发射管有两三米长,组装时把瞄准器往管子上一卡就行。使用时,发射者头上通常戴一个耳机,用导弹的导引头对准目标,耳机里会发出“嘟、嘟”的声音,当出现“嘟”的长声时,表明目标已经锁定,直接击发就行。
三是耐用性好。据英国防部官员透露,经英军测试,许多种类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在水中浸泡30分钟或从1.8米的高度落到混凝土地面后仍可以照常发射。
“毒刺”与“萨姆”刺痛人心
便携式防空导弹不仅赢得了各国军队的普遍青睐,也让世界各地的恐怖组织和反政府武装趋之若鹜,把它当作挑战国际社会和人类文明的“撒手锏”。
目前,世界各国生产的各型便携式防空导弹累计有数十种。据有关分析,恐怖分子目前主要进行交易的仍是两款最为经典,也是生产数量最大的导弹:美制的“毒刺”和俄制的“萨姆-7”。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国产“太行”某型发动机高空台试车试验完成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