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军事>>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详讯:泰国发生军事政变 军方接管
详讯:泰国发生军事政变 军方接管
俄不打算把上海合作组织变为军事
台学者:台日缔结准军事同盟可能
物极必反的军事管理
北京军事爱好者网上贩卖仿真枪被
日本提前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确立绝
快讯:以军称19名士兵在12日对黎
美刊:美国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对华
军科院专家点评日本防卫白皮书:

美军事杂志称中国利用激光致盲美军侦察卫星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10-19 14:18:48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激光武器击中美国空军空间卫星的假想图
激光武器击中美国空军空间卫星的假想图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就层出不穷,遍及各个领域。而随着近年来中国太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国又将中国威胁论的主战场放在了浩瀚的太空。

对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妄加评价几年后,9月底,美国权威军事杂志《国防新闻》编辑瓦戈·穆拉迪安又撰写题为《中国试图用激光致盲美国卫星》的长文称,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多次使用高能地基激光,在美国侦察卫星飞越中国上空时,对其进行致盲的试验,美国防部甚至对这一说法给予肯定。

美国卫星防护技术先进

对于美国的这一无端指控,笔者专门采访了一位太空专家,该专家表示,此次美国炒作中国激光致盲的卫星,是美国目前最先进的光学照相侦察卫星“锁眼”-12(Keyhole-12)。该型卫星使用的第六代摄像系统采用了电脑控制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地面分辨率可达0.1米,号称极限摄像平台,同时,卫星还另载有先进的遥感设备,具备红外侦察和电子侦察的能力。

而最重要的是,美国早已为这种卫星加装了防核效应加固手段和防激光武器保护手段,因此基本不会受到激光武器的干扰导致机件失灵。

实际上,一直站在太空科技前沿的美国早已认识到激光武器对其军事卫星的威胁,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着手为其空间系统防护设置了快速攻击识别、探测与报告系统,星体防护体系以及快速发射与在轨修复故障卫星三道技术防线,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这几道太空防线已经称得上固若金汤。

中国激光难干扰美卫星

尤其在星体防护体系方面,美国已经使用了大量成熟的激光致盲防护技术,比如使用激光防护膜能高度反射特定波长范围的激光,对其他安全波长范围的光线则允许通过,从而保护卫星上的光学传感器在正常工作的同时不受激光武器的破坏。而在星体薄弱部位加装镜面反射系统,则可以彻底或基本上将敌方的激光反射开来,保护星体不受高能激光武器的威胁。

因此,美国一些媒体的指责,多数是凭空捏造和无端臆测。难怪就连美国空军太空司令奇尔顿都坦承,在太空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与地球的距离在200至3.6万公里不等,因此在出现毛病时,地面控制中心很难知道实际事故原因。而其国防资讯中心分析家希钦斯也说,各方不宜对中国发射激光妄加揣测,“中国可能并非要破坏美国的卫星”。

美国和以色列合作的激光拦截器
 
美国空基反卫星激光武器

美国故技重演拖中国下水

美国之所以在激光武器领域对中国陡生敌意,其“灵感”很可能源自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苏之间的一场不为人知的太空角力。

众所周知,美国在两国的军备竞赛中一直利用其在侦察卫星上的技术优势,对苏联境内的军事目标大肆侦察刺探,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反制手段,苏联也一直无法阻止美国的间谍行为。

而1975年10月18日,这一切却发生了变化。当时美国两颗飞临西伯利亚上空、用以监视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美国早期预警卫星的红外传感器忽然失效,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陷入一片混乱,时间长达4个小时之久。技术人员使用排除法分析,美国的卫星有滤光镜,对自然光不敏感,而且流星群每月都有,卫星从来也没受到干扰。同时,这次出现的神秘闪光比洲际导弹发射的光强要大1000倍,天然气管道失火不可能有如此强光发射。

美国就此断定,美国的侦察卫星是受到了地基反卫星激光照射的结果。而仅仅时隔两个月,美国空中的两颗数据中继卫星又因为红外姿态控制仪失灵而停止了工作。很快,“苏联激光武器攻击并破坏了美国卫星”的说法席卷了整个美国,引起了美国的高度紧张,美国也正是通过这两次原因不明的神秘事故,堂而皇之的加快了美国研制激光和反激光武器的步伐,并迅速在这方面占领了技术制高点。如今,美国的激光武器已经形成了实际的战斗力,因此美国才是真正激光武器运用的最大受益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对中国的指责,无非是企图在苏联解体后为自己发展军事科技寻找又一个借口,甚至是希望利用这些无端捏造的谎言将中国卷入新的太空竞赛,分散中国经济建设的精力,重演当年苏联解体的悲剧。(C001)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赖斯访伊专机不亚于“空军一号”
下一篇文章解放军成功研制“软管隐蔽侦察系统”(图)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