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我军少将评05局势:中国面临战争威胁缓解(图)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5-12-22 17:09:59  来源: 

  2005对中国军事变革理念影响最大的两件大事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今天我们请到著名军事战略研究专家、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彭光谦少将将做客新华网,彭将军,作为一位权威的军事专家,您认为2005年的军事动态中有哪些亮点?哪些变化会对以后的军事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彭光谦]:首先非常感谢提供这么一次交流的机会和网友进行互动,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2005年的世界军事形势有几个特点,总的看今年相对平稳没有大的战争发生。

  [彭光谦]:2005年没有新的战事发生,基本是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虽然看起来没有大的波浪,但是在“水面”以下还是急流勇进、波涛汹涌的。大家都在争夺未来的战略主动地位。面对新的军事变革,新一轮的军事质量竞争比过去激烈,各国都在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调整自己的战略竞争、军事机构,发展新的武器装备,着眼于未来的竞争在加剧。

  [彭光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种安全观念、安全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更加明确、更加清楚了。一方面旧的安全观像以美日同盟为代表的,就是以冷战思维为特征的安全观,他们在“杀死”原来的敌人以后,还要千方百计寻找新的对手。而另外一种新的安全观,以互利、平等、协作、合作为特征的安全观也在发展,也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比如今年中国和一些国家进行战略协作关系,就不是针对任何人的,是一种开放式,以战略合作开展对话为特征的,以上这两种安全观的分野比过去更清楚了。

  [主持人]:网友“上个世纪入伍的”:请问专家在2005年的军事事件中,对中国军事变革理念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彭光谦]:从今年看,美国的军事战略调整对我们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美国一方面对中国开展截阻,同时美国在军事上又加快了战略的调整,在军事布局上逐渐向亚洲靠拢,我们不能不表示严峻的关注,虽然不会立即带来影响,但他向亚洲逐渐靠拢的态势,显然会给我们的军事战略带来影响。还有一个重大事件就是美日公开在年初把所谓的“台海”问题作为共同战略关注的目标。在两个国家共同发布的文件上,公开点名中国台海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也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以前他们并没有直接说出来。

  我面临形势:战争威胁缓解 发展威胁日增

  [主持人]:您谈到两种安全观壁垒分明,比以前更加明显。有网友问:他认为是现在是后冷战时代,在当前形势下,我军的军事安全战略应该有什么样的调整?

  [彭光谦]:就中国的安全态势来看,如果说要调整,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安全战略指导的中心由过去着重维护国家的生存利益为主,逐步向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为主,这是需要调整的一个思路。因为从建国到现在,50、60、70年代,我国面临着全面战争的威胁,那时我国的生死存亡还是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生存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应付全面战争放在第一位,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是完全正确的。现在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化,冷战结束我们面临的战略环境有很大的变化,战争威胁已经不存在了。

  [彭光谦]:另一方面,我国的国防实力有很大的提高,现在对中国能够实行全面战争威胁的国家已经不多了,即便有个别国家具备这种能力,对中国进行打击,但也没有把握在毁灭中国的同时保证自己不毁灭,或者说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准备跟中国拼一把。但是全面战争威胁大大缓解,并不能说我们没有威胁,现在的威胁主要表现为我们国家发展中面临的威胁,对我国发展态势构成威胁。它的表现不是全面入侵你,而是千方百计影响你的发展环境。

  [彭光谦]:首先是对你实行预防性的合围,压缩战略空间,使你没有多少战略回旋和选择的余地。 第二,尽可能让你在维护国家统一、保持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付出更大的代价、更大的成本。 第三,尽可能减少你获取世界资源的份额,本来是可以平等的交易,但是他破坏你的平等交易。第四,尽量造成国内的动乱,让你没有好日子过,不能安心下来搞建设、搞发展。现在面临的威胁和以前比形态不一样,但也是需要我们国家关注的。从生存上讲,我们环境面临的威胁大大缓解,但是从发展看,我们还面临很多威胁,和以前相比,威胁的形态复杂化了。

  中国军力水平:足够自我防卫 维护地区和平

  [主持人]:有网友问:中国在世界军事格局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面对中国地缘环境复杂的情况,中国应该怎么应对?我们看到您所发表的2005年世界军事回顾中谈到,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军事合围目前已经形成了,对这种军事上的态势,以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应该做出什么调整?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逸飞

下一篇更精彩:没有了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