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九五”期间,我所牵头实施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为实施三峡库区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水动态等监测,跟踪研究2003年蓄水前后库坝区地震活动特征、演变规律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响应等,为研究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和预测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所在地震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开创性成果。例如:海洋重力仪、人卫激光测距仪、宽频带数字地震计、王琪研究小组的科研成果等。在GNSS技术跟踪、引进、消化与应用方面促成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项目的立项与实施。“八五”至“九五”期间,承担和完成国家攀登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九五”攻关项目、“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国家基础研究发展重点项目、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项目、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建设项目、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建设项目等180余项。
5.地震卫星技术及应用
地震监测卫星技术主要是研究空间观测技术在监测灾害性地震方面的应用,探索地震监测预报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有关空间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表明,搭载着电磁、电离层探测有效载荷的卫星观测系统已经观测到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ULF/ELF/VLH/LF电磁噪声、电离层等离子体扰动、高能粒子沉降异常等前兆信息,为揭示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Lithosphere-Atm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机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给地震预报带来了新的希望。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上已经实施了许多地震卫星观测系统工程,如美国的QuakeSat(2003年6月发射)、QuakeSat-2(2007年发射),法国的DEMETER(2004年6月发射)
地震监测卫星技术与应用研究方向主要分为电离层观测、人卫激光测距(SLR)、合成孔径干涉雷达(INSAR)、GPS精密单点定位(PPP)4个研究领域。电离层观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另一个是地基GPS TEC技术。通过对电离层的观测,揭示地震和电离层的耦合关系。大多数地震在爆发前都表现出明显的电离层变化异常(如电子总含量TEC、电子密度Ne、临界频率f0F2等),利用这两种观测技术监测震区电离层的变化,有可能识别即将来临的强震。人卫激光测距主要研究卫星跟踪和定轨。合成孔径干涉雷达(INSAR):是通过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技术观测地壳和断层形变来监测地震活动。因为InSAR技术的高精度等特性,应用它来监测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地壳形变异常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GPS精密单点定位(PPP)与传统的差分GPS(DGPS)不同,PPP仅用单台接收机采用非差分技术就可达到cm级、甚至于mm精度的动态定位,且一经初始化即可实现单历元的快速定位,因此在工程和地形变连续监测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地震局自2003年开始,正在积极推进地震电磁探测卫星的立项,目前进展顺利。这些地震卫星工程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推进空间技术在地震监测领域的应用,并有望在地震预报特别是地震短临预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我所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已完成了一个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和两个地震青年基金课题,这些项目都与空间卫星技术监测地震活动有关。目前正在开展地震电磁卫星的综合论证工作,为地震电磁卫星工程立项进行技术准备。
作者: 责任编辑:流浪歌手
下一篇更精彩: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2008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