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读了香港高校的“万元定金” | |
·12所香港高校首次在河北省招生 招生程序 | ·香港高校排行榜:港大、中大、科大分列 |
·香港高校预科进京 吸引大批优秀学生 |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经过4度扩招,目前香港在内地自主招生的省市已经扩至25个,份额也从总人数的4%达至10%,8间获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招生人数由2006年的1300人扩至今年的1600人。不过,据港方介绍,从今年开始,香港高校开始缩减内地生名额,增加台湾、澳门、东南亚、欧美等非内地生源名额,“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国际化,而非国内化。”
2005年,香港高校对内地状元入读“泼了一盆冷水”,而在次年又许以高额奖学金大批录入内地状元。似乎因此,内地对入读香港高校形成了固定思维——“状元=香港高校通行证,入读=奖学金”。
要的是高分高能学生
对此,香港大学招生主任陈燕玲分外担忧。其实对于香港高校而言,要录的是高分高能学生,“状元只是增加了成功录取的几率而已。2005年,我们拒绝了数名状元的入读申请,就是因为面试时发现他们的综合素质并不适合国际化教学模式。”她坦言,香港高校的确依靠内地对于状元去向的高度关注,引进状元给学校打响招牌,但过于强调的后果是,那些分数高、综合能力也强的高能学生,惧怕与状元挤这条独木桥,反而不肯投考香港高校。这无异是一项巨大损失。
更让香港校方无奈的是,很多内地家长抱有一种想法,以为到香港读书,“以后在内地国际公司、香港甚至国外更容易找工作”。这是一个误区,香港高校方面称,招收内地生是为了培养将来到世界最好的学校深造的更高级生源,直接效果是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教学水平。
另一个客观情况是,香港的人才需求量大,但竞争也很激烈,内地生毕业后没有就业优势。
内地学子:国际交换生制是最大吸引源
记者赴港采访众多内地学生了解到,香港高校的国际交换生制度是吸引他们入读的最大因素。
香港中文大学鼓励内地生在入学第二年,连续3年申请到欧美等重点大学交换学习,一般可保证一次申请成功。香港大学则设置世界联系网本科生交换课程,内地学生可申请学期课程和短期课程,仅2005~2006年就有270多个内地生到15个国外高校交换学习一年或半年。香港科技大学的国际交换生的选择范围更高达100多家海外大学,仅商学院今年就有400多个交换生名额。
2006年的广东状元孙贝贝说,她选择香港中文大学的原因就是交换生课程。“在香港学习一年便可通过交换生制度去国外读书,比留学便利更有效。”
香港学子:内地生奖学金令人眼红
“勤奋、成绩好”是香港学子对内地学子的总体评价。内地学子住在本地学生极难申请到的宿舍里,每天早睡早起,定时吃饭,不逃课,也不像本地学生那样爱逛街娱乐,真正过着苦读生涯。
香港女生阿珊在香港科技大学完成本科学业,目前在香港大学读天体物理研究生课程。她说,香港科技大学2002年物理本科生有90个,其中10多个内地生,到2006年在读的60个学生里就有30多个内地生。阿珊坦言,“我们有嫉妒心,不仅因为他们成绩好,而且他们很多人上学都有奖学金,要知道,我们本地学生是极少能得到奖学金的!”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之路
1、上世纪80年代,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收研究生。
2、1998年开始招本科生,主要与清华北大交换学生。
3、2002年香港高校开始向中央申请自主招生。
4、如今,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省市扩至25个,份额达10%,今年总数为1600人。
5、下一步,要缩减内地生名额,增加台湾、澳门、东南亚、欧美等生源名额。本版撰文/摄影 时报记者 何雪华
责编:石光辉(C001)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三考生带手机进场成绩作废 启用备用试室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