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谈07年研究生招生改革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7-2-8 10:44:03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复试工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环节。深化硕士研究生复试改革,一是强化了复试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一般在30%-50%。二是强化了选拔创新人才的导向机制。更加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对有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者及在科研或相关实践中表现突出者,经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可以适当加分,记入复试成绩。三是提出了更加科学的考核体系。考查的范围更加宽泛,不仅是专业素质,而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等综合素质;考试的形式根据学科特点更加多样化,有笔试、面试、实践或实验能力考核和心理测试等,体现了复试对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四是明确了高校是实施复试的权力和责任主体。

    推免生工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激励高校在校生勤奋学习、积极创新、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推免生工作新办法已经开始实施,新办法强调,推免生的改革,一是要坚持质量标准,积极引导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度扩大开展推免工作高等学校的范围,适度提高了一些高等学校推免生的比例,扩大比例主要用于鼓励这些高校开展校际交流。二是加强对特殊才能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力度,对有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者,经三名以上本校本专业教授联名推荐,经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审查,可不受综合排名限制。三是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加强了制度建设,严格推免生工作的流程和规范。还有其他一些持续实施的改革项目,如招生单位自主确定复试分数线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努力造就公平安全的招生考试环境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对考试的安全保密问题、考试舞弊问题等加大了整治力度,并已初见成效。但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一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个别学校存在命题泄漏的问题,也有的学校复试过程不够规范、侵害了考生的利益,对此,教育部将加大整治力度,把考试安全保密工作作为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2007年,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考试安全保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考试安全保密的规章制度体系。同时,加强对考试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招生考试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考场管理,有效遏制各种形式的作弊行为。要加强同公安部门和信息产业等部门的协作,封堵有害信息,打击网络诈骗,净化网络环境,以清除有害信息对考试安全的不利影响。

    近几年,考研辅导班的存在,助长了考生的应试倾向,也不利于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更有损于高校形象。必须加大对考研辅导班的整治力度,教育部严格禁止高等学校和招生单位举办各种类型的考研辅导班,严禁命题教师参与考研辅导班。随着研究生考试初试科目改革的深入,复试权重的加大,录取与否不会仅由初试成绩决定。

    更好地为考生服务、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是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2007年,各有关部门在考试管理改革方面更多地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管理,如研究生招生实行网上报名,可以减少考生奔波之苦。建立的“全国硕士研究生调剂复试服务系统”,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使考生方便、快捷地了解相关信息,为考生参与录取调剂提供了便利、规范和有效的服务。

    今年以来,各级招生管理部门和研究生招生单位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研究生招生政策和规定,积极开展多种渠道的招生咨询活动,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

    创新人才选拔,高等学校任重而道远

    对研究生招生工作而言,高等学校是权力和责任主体,是政策参与者和工作实施者,并在近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和招生制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该看到,高等学校在制度创新方面有着很大的改革和发展空间,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初试业务课自命题工作。2006年自命题试卷有2.2万种,如何适度拓宽业务科考试范围,减少应试几率;如何通过优化科目,精选内容和合理设计试题,使初试尽可能反映创新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等都是高等学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招生单位初试命题水平不一,质量相差较大,直接影响创新人才选拔,需下大气力提高命题质量,提高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选专业,不一定找“大热门”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