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解析教育乱收费五根源 对症下药治理五途径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7-1-2 23:12:13  来源:中国宁波网 

  新华网长春电(记者王莹马扬曹霁阳)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可从小学到高校,各种乱收费现象仍屡禁不止,不仅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强烈不满,也成为打破教育公平、阻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一大顽疾。教育乱收费产生的根源何在?如何才能彻底根治?

  家长:关心收费担心乱收费

 "学校一开学,我们最关心的是收费,最担心的是乱收费。"时下,谈起教育收费问题,很多家长抱有这样的心态。记者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相关部门了解到,尽管目前各地针对教育乱收费纷纷出台治理政策和措施,但群众对教育乱收费问题仍是举报不断,反映强烈。辽宁省纪委、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联合主办的民心网,从2003年底至2005年底共受理关于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投诉案件1517件,占投诉总量的17.62%。其中高校乱收费和中小学乱补课、乱办班问题成为群众投诉热点。

  从投诉的情况看,教育乱收费呈现出种类繁多、数额较大等特点。收费项目五花八门,高校乱收费具体表现在学校违规收取高额重修费,超标准收取住宿费,向毕业学生超标准收取学位费、答辩费,利用毕业学生实习期间搭车收费、收取中介费,不退还毕业学生押金等问题。中小学乱收费则表现在招收择校生,办特长班,乱补课,强制服务乱收费,强行推销保险、教辅材料费等。

  教育乱收费涉及的金额也十分庞大。2005年底,辽宁省纪委、省监察厅等部门联合通报了10起中小学教育乱收费,仅此一次就涉及违规收费700余万元。这些不合理收费不仅影响了政府形象,而且加重了城乡居民的负担,甚至造成贫困家庭的孩子失学、辍学,同时容易使学生产生"拜金主义"思想,也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剖析教育乱收费的根源

  一是政府投入不足,学校为"生存发展"而乱收费。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直指教育乱收费根源:"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教育乱收费现象的根本原因。"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鉴祖指出,中国教育支出水平比中等发达国家都低,就是比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低得多。他说,华东理工大学一年的支出中财政拨款所占的比重不足50%,剩下的一大半需要学校通过办企业、搞横向协作项目等来自筹。

  据了解,在一些地方,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2005年,黑龙江省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投入情况进行集中检查发现,被抽查的29个县(市)中,近三分之一未能足额拨付公用经费。截至去年底,共有11个县(市)全部按标准补齐教育公用经费共计2600万元。

  如此高额的公用经费不能到位,已经威胁到了那些"艰难度日"的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为了学校的生存,校领导只能从学生身上"打主意"。而在这些地方,即使查出学校乱收费的问题,也会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强调各种客观原因而使处理结果软化,助长了学校乱收费的发展。

  二是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为谋取利益,利用紧缺的教育资源乱收费。

  这种收费主要体现为"择校费""择班费"和"补课费"。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而不惜金钱,无奈中客观助长了学校的乱收费行为。

  此外,有些学校依靠向学生收取高额费用来稳定师资队伍,默许教师以"补课"形式增加收入。"政府是按照学生人数拨付教育经费的,老师的福利待遇不收费从哪里来?没有好待遇怎么能吸引好老师?"一名中学校长说。

  三是服务性质收费,这些收费在学校正常运转中不可或缺,但给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带来了压力。

  有关人士认为,应对这部分收费进行谨慎分析,区别对待。以校服费为例,目前城市学校基本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校服。由于这项费用不在"一费制"范围内,政府和学校又无从解决,所以必须向学生收取,而个别学校要求学生定制多套校服且价位较高,由此产生收费矛盾。

  "一费制"政策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后,一些较为明显的乱收费项目销声匿迹了,但部分学校采取隐蔽手段变相收费,用"自愿交费"来掩盖"强制性收费",给农村家庭增加了负担。

  四是摊派性收费,包括报刊费、各种集体活动费用等。

  一位校长诉苦说:"上级部门组织活动要求学校参加,我们能不参加吗?参加就要租车、租服装,学生排练节目要管水、管饭,一场活动下来几千块钱都是少的。这部分钱虽说是出自学校,可终究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五是违法成本低也导致教育乱收费愈演愈烈。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 交大冬令营今开考 近6000高中生参加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