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父亲京城拾荒儿子16年无户口 漫漫求学路艰辛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9-7 16:06:21 来源:新京报(北京)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叶天生马上就要到澳门去读大学了,父子俩难得拍了一张合影

父与子

父亲———叶新

60岁,江西人,曾是大学讲师,1979年来到北京后以拾
荒为生。由于没有户口,儿子上小学、升初中、考大学,不断遭遇难题,他为此不停奔波。

儿子———叶天生

18岁,从宏志中学毕业,刚被澳门理工大学录取。虽然出生在北京,却直到高一时才有了在江西老家的户口。他的愿望是以海归的身份回北京创业。

8月26日上午,趁着周末,叶天生正在房间里收拾自己的东西。两天前,他回江西老家办理了港澳通行证,准备9月9日出发,到澳门去上大学。

作为宏志中学的应届毕业生,他刚被澳门理工大学的电子商贸系录取。“那是个不错的日子,正好出发。”叶天生说。

叶天生的家租住在酒仙桥一处老楼房的一层,在他3平方米的房间里,紧巴巴地挤着一张床,一个书柜,光线不是很好。用四个凳子和一个床板拼起来的床上,堆了一尺高的奖状与证书,四角里也都堆着书本。

虽然这老屋显得昏暗潮湿,但已经是他住过的最好的家了。“不过我们马上就要搬了,因为房子到期了,还不知道搬到了哪儿去呢。”叶天生说这些话时,站在他旁边的父亲叶新,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现实:

父亲流落到京城

儿子天生没户口

“我们一家以前都是没有户口的黑户。”年近古稀、身材瘦小的叶新语速不快,戴着厚厚的眼镜。但是,青筋盘错、关节粗大的手脚,明显是长期干劳力活儿的结果。

“文革”前,作为林业专业的大专生,叶新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分校当数学讲师。因为“文革”各派系间的斗争,他被从学校打回老家,户口也随之被注销。

1979年,叶新从江西来到北京寻求平反,后来就流落在京城,以抬荒为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独自一人从山东老家跑到北京来的陈荣,两人就渐渐处在了一起。

1988年9月,他们的孩子叶天生出生了。“他妈只在怀孕时去了北京妇产 医院检查了一下。”叶新指着如今站起来比他高一头、显得清爽帅气的儿子说,“我们夫妻没有结婚证,他是在家里出生,脐带都是自家用剪刀过火之后剪的。”叶新说这些的时候显得满不在乎。

户口遭遇战之 1

儿子上小学遭拒绝

父亲交赞助费解决

不过,叶新口中的“家里”,并不像普通人想像的有墙有顶的屋子。

从四五岁有记忆起,在叶天生的印象中,他们常睡在东单银街天桥下面,东单有个老饺子馆,每到晚上9点,员工们都会大扫除,父亲每天给他们帮忙,以获得免费的晚饭。

“我家的墙都是用硬纸板和塑料布糊的,那时候家里最怕的就是市容工商和查户口的。市容工商的人会把我们的家拆掉。而遇到查户口的,因为我们一家都没有户口,所以一家人都会躲起来,露宿街头,等查完了再回家。”叶天生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脸上一直带着笑,仿佛是别人的苦难。

本来,靠着十多年来拾荒与修拉链的积蓄,叶新是能租个小屋让全家安顿下来的。但他心中还有个想法:孩子上学,必须要很多钱,而这些钱只能从牙缝里、住房上挤出来。

到了1994年,6岁的天生到了要上小学的年龄。东单附近的春雨小学和校尉小学,因为他的黑户身份,都没有要他。东单饺子馆的一位伙计有熟人在东城区教委,帮着叶新说情,居委会也给叶新写了证明称叶新常住东单,再请来饺子馆的经理做经济担保,天生才被安排进了东单附近的大甜水井小学。

“因为我们是外地小孩,入学的赞助费交了3000元,都是我一分一分省下来的。”叶新说当初露宿街头,就是为了这一天。

户口遭遇战之 2

儿子马上要升初中

宏志中学成为救星

叶天生上到小学二年级时,叶家也第一次有了固定住所。那是在林业大学附近一个6平方米的平房,一家人都挤在里面。为了能及时赶到东单附近的大甜水井小学,四五点天还没亮,睡梦中的叶天生就被父亲抱上三轮车,骑近三个钟头送到学校,下午还得再接他回去,无论刮风下雨。“我在车上还熟睡着呢,醒来看到爸爸骑得汗流浃背,寒冬腊月也是一身汗。到了小学5年级,我就自己骑车上学了。”叶天生说这些时,对父亲充满感激。

每天放学回来,他帮着父母归置完破烂后,就站在家附近的一个铁桶旁写作业,晚上就着路灯看书。

好学的叶天生带着年年是三好生的称号,读到了六年级。马上就要升初中了,当时的班主任杨老师跟叶新说,要想在北京上初中,叶天生只有一条路,就是上新开设的宏志中学,这是个专门招贫困生的学校。“要不是老师推荐,我们哪儿知道有这回事,光借读费都交不起。”叶天生庆幸有老师的指点。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上海新历史课本:不再探讨共产主义革命
下一篇文章教育部紧急通报两起学生食物中毒事件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