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四成大学生想轻生 理科生自杀率最高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8-7 15:53:43 来源:新华网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心理救助”系统尚不完善

“和学生们聊天时发现,他们最常用的一个口头语就是‘郁闷’。”柳中权说,长辈人不该将其视作年轻人无病呻吟的表像。事实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突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

国每年的5月25日被确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5月25日,取谐音“我爱我”之意,旨在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许多高校都面向学生频繁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活动。从高校心理咨询得出的不完全结论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需要社会关注。

柳中权说,目前可掌握的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在30%以上。同时,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近些年呈急剧上升趋势。

近年来,高知人群甚至精英人群的自杀更引起全社会瞩目。

今年5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董姓女博士,从校园宿舍楼八层跳下身亡。与其他选择轻生的博士相比,董博士的离去更让人惊愕和惋惜。

6月30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文某从办公楼坠下,当场死亡。

柳中权说,学业和恋爱是大学生自杀的两大直接诱因。大连医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临床心理咨询经验和一线咨询结果表明,80%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是由于“两性”和“婚恋”问题引起的。

此外,大学生自杀的其他原因还有心理疾并就业、贫困等等。柳中权说,由于就业面比较狭窄,理科生的自杀率明显高于文科生。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博士等精英人群在求学中还要面临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现实问题。同时,对学业期望也有非常严重的焦虑。尽管学科研究更细更专,学习强度更大,但是在就业时市场却与学生的预期相去甚远。柳中权认为,以目前案例分析,高知人群的承受能力日益脆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更应该提前。

我国正在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并且首次将心理咨询和辅导正式列为49所大学的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的研究方向,我国高校也将拥有一批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的专业教师。

但是,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教师配备数量仍远远不足。柳中权说,国际通用标准是每1000人配备一名“心理辅导师”,而我国每5000名高校学生还分配不足一名心理咨询教师。而且从质量上看,我国的心理咨询教师还处于政治思想教育水平,与公共心理卫生“医师”水平相去甚远。

“生死教育”应向低龄化发展

今年六一前夕,共青团大连市委、大连市少工委将编辑出版的1万册《践行“八荣八耻”养成100个好习惯》一书,作为“六一”儿童节礼物,全部免费赠送给全市城乡少先队中队。书中推荐了社会公德、做人、学习、劳动、运动、饮食等十个方面的100个好习惯,其中“公德好习惯”的第三位,就教导孩子们要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调查显示,约2/3的中学生在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方面不及格,面对挫折、困难,不知如何解决,甚至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

柳中权说,我国传统观念中,“死亡”与不祥直接联系,大多数家长、学校也认为此话题过于沉重不宜与孩子过多交流。事实上,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死教育”已相当普及。自1960年开始,美国从幼稚园到大学逐步开设了这门课程,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也有不少相关座谈、研习。

“随着独生子女占据社会主流人群,心理健康的培训应该向低龄化发展。”柳中权说,家长、学校以科学、健康的方式对孩子将生死说“破”,引导孩子爱惜生命、尊重生命,才能更极时地促进其健康发展。

柳中权同时认为,求助轻生者是每一个公司的社会义务——自杀面前旁观者不该“清”。

“人们对于自杀现象应该有一种理解的态度,不能给予歧视和偏见。”柳中权说,新闻报道中近年出现几则“冷酷”的新闻:面对跳楼者的犹豫,一些人甚至鼓动或挑拨,“在轻生者最脆弱的时候,一句简单的冷嘲热讽足以成为其结束生命的‘动力’。” (C001)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少林武术叫板统一教材,非常好!
下一篇文章大学生救人溺亡 获救者家属一直不露面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